缩略图

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教学策略

作者

陈亚伟 林瑞清

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初级中学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211500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地理作为一门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批判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本文旨在推动教师有效整合地理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 教材内容的思政渗透

1.1 地理知识与思想政治的结合点

地理课程涉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多维度知识,包括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承等。这些内容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蕴含着对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强调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此外,地理对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塑造也极其重要,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空间与人文背景的交织。

1.2 实例分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表现得相对隐性,但通过细致的实例分析,可以提炼出有效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在讲述中国的地理环境时,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探讨环境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区域差异与国家政策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国家经济、文化政策的理解。同时,通过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安全与社会责任,培养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思政元素的渗透,不仅强化了知识的实用性,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2.1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主动探寻知识。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地理现象与社会问题的联系。比如,在讨论城市化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地理知识,还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更能促使他们在思政教育中深化对社会责任和国家发展的认识。

2.2 主题式探究学习

主题式探究学习是一种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主题,如“可持续发展”或“全球气候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可以分析主题的多维度,理解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比如,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时,学生不仅需掌握地理知识,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因素。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他们在探究中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整体认识,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3 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3.1 社会实践与地理知识的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社会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生态考察或社区服务等形式,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公园、生态保护区或历史遗址,观察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比如水土流失、城市扩张等,而通过实地观察,他们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场景相结合,形成深刻的理解。

3.2 实践活动对价值观的影响

校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在参与社区服务或环境保护活动时,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参与的热情。例如,参与植树活动时,学生不仅了解到植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能深刻体悟到个人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环保意识等价值观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和同龄人以及社会各界的互动,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与价值观的塑造。

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1 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

针对初中地理教师开展系统的培训,对于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定期组织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专业发展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能理解地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一节课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研讨会、学习交流等形式,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共同探索和成长的良好氛围。

2 多元评估机制的构建

在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中,构建多元评估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限制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多元评估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其综合素质、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首先,评价可以涵盖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项目研究、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发言质量,来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深度。此外,可以设计基于实际问题的探究性项目,如社会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次,建立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反思与反馈,促进其自我认识与团队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方式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大的话语权,可以通过评价同伴的表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3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地理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自主学习意识,可以有效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观察和体验。例如,围绕某个地理现象或社会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其次,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与地理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三、总结

本文围绕初中地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多条实施路径与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思政渗透、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强调教师的思政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多元评估机制的建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如. 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2024.

[2] 龙丹 . 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3.

[3] 谌利 . 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价值诠释与实践路径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24):3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