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入核心素养的设计研究

作者

崔贞花

吉林省延吉市第八中学校  133000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紧密结合。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始,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已经从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提升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助力学生地理学习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介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和意义,利用案例分析法的方式集中讨论了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引下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综合思维

相比于语文、英语等学科,地理教学的理论往往更加抽象,所以,教师经常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纯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基于这一教学需求,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教学。

在教学《海陆的变迁》内容的时候,讲解大陆漂移说以及板块的运动时,教师利用一段动画展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所提理论的具体内容。“魏格纳所提的理论有哪些依据?他是如何证明的?”随后,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分析其中的依据。“大陆漂移说的依据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古老地层的相似;其二是非洲大陆西岸与南美洲大陆东岸的海岸轮廓线几乎相吻合;其三是古老生物物种的相似性。”由于大部分学生能够凭借教材内容获悉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从古老生物物种的相似性这一点出发,引入板块的运动方式。考虑到知识点的连贯性,教师依次讲解“红海变大,地中海缩小,大西洋面积扩大”等现象。提问与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适当的提问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大量使用问题情境。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致力于平衡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二、培养区域认知,分析地区特点

区域认知讲究从地理的角度出发,逐步分析某一地区的位置、气候、水文、地形、人文和经济。在此过程中,教师致力于加强地图教学以及地理特征分析。依托详细、直观的展示与讲解,学生需要根据经纬度、地形等因素归类、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

比如,当他们遇到南北纬 45 度的第一反应是,该区域是农业生产的“黄金纬度”。以初中地理《印度》为例,本节课涉及诸多读图任务。其中在读懂印度地形图这一部分,教师采用难度逐渐叠加的策略。首先,教师利用 PPT 单独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所处的地形特点是什么?”结合这一问题,学生仔细观察图例并尝试性地从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由于图例的内容丰富,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明晰印度所处的地形特点。接下来,教师添加有关气候分布的图例,邀请学生结合图例进行猜测:印度的农业会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印度的主要农作物应该是水稻和小麦,原因在于,印度地处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答案出发,讲解、阐述印度地区的气候以及农业特点。读图能力和识图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为了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课程讲解阶段下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搜集经纬度、等高线等关键信息。当他们形成基础认知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所学完成后续的区域分析。

三、培养人地协调观,形成系统思考

良好的人地协调观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能逐渐明晰地理学习的意义。新的人地协调观念是人们对以往工业文明以及农业文明的反思和调整,工业需要推进清洁生产,农业需要发展生态农业。

以初中地理《河流》教学为例,在讲解河流的作用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获取问题的答案。随后,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出发,归纳、总结河流的作用。“河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接下来,教师以学生的答案为基础依次展示多张图片,其中主要包含,生物栖息地以及河流附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后续的“长江治理”中,教师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凭借知识点 + 图片的教学策略,学生逐渐明晰长江的水文特征,近年来出现的生态问题以及治理方向。人地协调教育的核心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形成独特的人文情怀,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心。

四、设计社会实践,提升地理实践力

一方面,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利用亲身体验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实践内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讲具体的知识点并应用于实际生活。针对这一需求,教师要做好前期的设计,凭借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学生逐渐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

以初中地理《民族》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拟定了一个学习项目,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访社区中的少数民族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掌握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分析本地聚居的少数民族数量。在课程讲解阶段,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探索成果进行分析。比如,有的学生发现,社区中的少数民族老人主要为满族、朝鲜族等,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我们并没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边鼓励他们展开分享。合理的社会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课堂教学的空白,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依旧是他们探索地理知识的主要渠道。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优化内容展示,将抽象、文字化的表述转化为生动、图片化的内容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地理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所以,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并致力于摸索多元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效率。一般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挖掘,明晰教学重点,把握具体学情。凭借多元的实践活动以及学习项目,学生逐步建立起地理逻辑思维,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