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肇庆地域文化特色在高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陈泽宁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省肇庆市 52663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传统地域文化面临着消失和遗失的危机。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不仅是设计师的职责,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肇庆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本文通过研究肇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探讨如何在高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肇庆地域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元素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方法,以期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文化的创新转化,从而培养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肇庆地域文化;公共空间设计;高职教育;文化传承;设计创新

引言

肇庆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肇庆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遗产。从古老的端砚文化到优美的西江水系,肇庆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肇庆的地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商业化的风潮所掩盖,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肇庆地域文化的独特特色融入到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中,既是设计教育的创新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通过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肇庆地域文化的内涵,帮助他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意能力的设计人才,不仅能为肇庆的城市建设提供设计力量,也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肇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关系

(一)肇庆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特色

肇庆的地域文化特色深深植根于岭南文化传统之中,尤以端砚文化、舞龙舞狮和西江水系等为代表。端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体现了肇庆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创造力。舞龙舞狮是肇庆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其节庆活动和仪式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而西江水系,不仅是肇庆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肇庆人民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依托。此外,肇庆的历史遗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等也构成了肇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承载功能

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是建筑学科的一部分,它还承载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表达。作为城市的“公共客厅”,公共空间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们交流、休闲、社交的场所。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能够准确地传递地方文化的内涵,并且通过设计手段让文化得以再现和传承。肇庆地域文化丰富的历史背景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通过对肇庆地域文化元素的深刻挖掘,可以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具本土特色,同时提升其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三)肇庆地域文化与公共空间设计的融合策略

要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肇庆地域文化,首先需要对肇庆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调研和考察,将肇庆的传统元素提炼成可应用的设计素材。其次,设计方案中要体现对肇庆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例如通过端砚的石材纹理、舞龙舞狮的形态、或是西江水系的水元素来丰富空间的文化表达。最后,通过对现代设计语言的运用,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使设计作品既传承了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

二、高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地域文化传承的实践方法

(一)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进行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通常强调实践性和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和实际操作是学生掌握设计技能的关键途径。通过引入具有肇庆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设计过程中感知、探索并有效运用地方文化的独特元素。以设计学校的公共空间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将肇庆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端砚、舞龙舞狮等,巧妙融入设计中,创造出既具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学生不仅能理解和掌握地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还能够学会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转化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项目化教学方式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设计素质,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案例分析与文化背景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展示肇庆本地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何在设计中有效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并探讨其背后的设计理念。通过结合每个设计案例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讲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设计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设计思路。举例来说,可以分析肇庆某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阐述如何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平衡功能性与文化性的结合。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加深对文化和设计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设计能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理论上理解文化的力量,更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创新运用文化元素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设计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实践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式

为了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教师在传授肇庆地域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工作坊、设计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将肇庆的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通过创意设计,运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实际制作。通过这种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肇庆文化的精髓,还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解决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局限性。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实际设计项目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设计工具与方法,创造出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

三、文化创新在高职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意义与挑战

(一)文化创新对高职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作用

文化创新不仅是设计的灵魂,也是推动公共空间设计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在肇庆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为公共空间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既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双重需求,又能保留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创新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承载者”,更是文化再创造的“推动者”。例如,在设计肇庆的公共空间时,通过引入端砚文化、舞龙舞狮等传统元素,可以增强空间的文化感和地方特色,从而使设计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感,还能够具备艺术性和实用性。肇庆地域文化中的丰富传统元素,如果能够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将极大地提高设计的社会认同度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创新对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作用,正体现在这种文化元素的现代转化过程中,使得设计作品既具历史深度,又能符合当代人对于美学与功能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

尽管文化创新为公共空间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可能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难免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文化往往充满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其设计元素和表现方式有着强烈的历史积淀,而现代设计则强调简洁、实用、功能性和时尚感。两者的结合,既要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时尚感和功能性,这种平衡的把握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思维。其次,文化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肇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结合,往往需要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之间找到合适的交集,而这要求设计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创新能力。以肇庆地域文化为例,如何将传统工艺如端砚雕刻技艺、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表现方式与现代的设计材料和技术相结合,是设计师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最后,如何让公众接受和理解这种文化创新的设计,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常常面临着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冲突,如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使现代人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些设计,成为文化创新中的一大挑战。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创新的形式、技巧和语言,打破观念的局限,创造出既具传统文化价值,又能被现代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

四、结语

肇庆地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已成为高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高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不仅是设计教育的基础平台,也是培养具备文化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将肇庆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设计创新的挑战。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和实践创新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理解肇庆地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使文化得以创新性转化并落地生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如何克服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如何解决公众对文化创新设计的接受度等问题,但这些挑战也是促进设计教育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只要教育者、设计师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肇庆地域文化的创新转化必将为公共空间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为肇庆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肇庆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不断繁荣。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培养出既具文化素养又具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必将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公共空间设计的提升以及肇庆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昊,张小燕.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SECI模型构建——以湖湘文化为例[J].湖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02):34-42.DOI:10.19785/j.cnki.hnddxb.2024.02.005.

[2]裴元生.立足苏州地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以民族建筑装饰调研与实训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17):121-123.

[3]李元子.基于“德、知、行”三元目标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55-58.

[4]谢琦慧.瓯江山水诗路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