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管理实践与探索

作者

刘鸿达

沈阳城科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179

1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作为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多专业协同与资源调配。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高效的施工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管理能保障项目质量、进度,降低成本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分享笔者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

2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2.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它依据工程的特点、规模和场地条件,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工程的特点和难点,例如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要充分考虑垂直运输设备的选型和布置,精确计算塔吊的起重半径和覆盖范围,确保物料能够高效、准确地运输到各个楼层的作业面,避免因运输不畅而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同时,要合理划分施工区域和阶段,明确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施工等不同阶段的衔接关系,制定相应的人员、材料和机械调配计划,确保各阶段之间能够无缝对接,实现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2.2 资源调配与采购管理

资源调配与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组建一支专业齐全、技能过硬的施工队伍,涵盖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水电安装工等多个工种。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技能要求,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项目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材料采购是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稳定的供应商渠道是确保材料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的基础。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实地考察,确保其具备生产合格材料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誉。采购过程中,要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材料用量需求,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严格把控材料的进场时间,避免材料积压或缺货现象的发生。对于进场的材料,要按照材料的类别、规格进行分类存放,并设置标识牌,便于材料的取用和管理。

机械设备的采购或租赁则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成本和维护保养等因素。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施工工艺的要求,选择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维修方便的设备。同时,要合理配置机械设备的数量和型号,确保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施工效率。

2.3 施工现场前期布置

施工现场前期布置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合理的现场布置能够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安全和降低施工成本。在进行现场布置时,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信息,为现场布置提供依据。

施工现场的功能区划分是前期布置的重点,包括办公区、生活区、加工区、材料堆场和施工通道等。办公区和生活区应选择在安全、安静且便于管理的位置,与施工作业区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减少施工噪音和粉尘对办公和生活人员的影响。同时,办公区和生活区的临时设施搭建要符合消防安全和环保要求,确保施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舒适。

加工区的布置应依据加工工艺流程,临近原材料堆场和施工通道,便于物料的流转和加工件的运输。例如,对于钢筋加工区,要设置在靠近钢筋原材料堆场和主体结构施工区域的位置,以减少钢筋搬运的距离和时间。材料堆场要按照材料的类别、规格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材料的有序堆放和便于取用。同时,要设置有效的排水设施,防止材料被雨水浸泡而损坏。

施工通道的布置要满足施工机械和车辆的通行需求,确保运输畅通无阻。通道的宽度和承载能力要根据运输车辆的尺寸和重量进行设计,并在通道的转弯处设置明显的标识和警示标志,以保障行车安全。

2.4 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是确保施工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关键。项目管理团队应积极与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等合作,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可以采用新型的高性能混凝土和先进的混凝土浇筑工艺,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

此外,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和试验体系也是技术支持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试验室,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试验人员,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例如,对进场的钢材、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强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为施工过程的

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5 项目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项目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项目管理制度应涵盖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

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明确质量目标和质量责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例如,实行 " 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和专检,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符合要求。同时,要加强对质量通病和质量问题的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质量预防措施和整改方案,对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闭环管理。

进度管理制度要明确进度计划的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建立进度监控和预警机制,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调整。通过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确保施工进度按照计划顺利推进。

成本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控制机制,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加强成本核算和分析等措施,降低项目的成本支出,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安全管理制度是项目管理制度中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大安全投入,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排查和整改,确保施工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调配资源,科学布置施工现场,引入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以及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在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需要根据工程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管理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和改进管理体系。同时,注重经验总结,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优质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 郭静 .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控与实践探索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8):175,197.

[2] 王浩 .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究 [J]. 城市开发 ,2024(1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