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师范认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促教学研究

作者

边景珍 阴强 李勋 杜鹏 张月霞 付建强

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从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出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过程,背景与现状的结合,现状与问题的结合,问题与研讨结合,把诸多环境、因素进行融合,有机调整,最终将研讨的落脚点放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上,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更好的提升,培养更优秀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师范认证;应用型院校;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任。本研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为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开辟新的途径,探索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深入落实OBE理念,把需求导向作为学生的产出目标,转变观念,为学生量身打造具体的教学单元。依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把“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学习成果--个性化学习--成果反馈”的教学实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主动完成任务,学生带着“成果”去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中实践技能。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是特别关注的问题,并且在教学实施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解决学生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聘请长期从事基础教学的优秀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与各级教育局、体育局、中小学、体育单位企业等建立长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形成更全面的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作为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整体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及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系列文件,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制度也正式开始启动,师范专业认证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强国建设作用重大,十九大的报告重点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是师范生的培养基地,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来源。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作为高校群体数量众多的应用型高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根据新需求进行培养,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不足,有的是从专业建设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有的是从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方面进行研究,有的是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赛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教学实施中缺少整体规划性和全面概括性,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其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针对不同课程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师生以课程作为纽带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结构的构建和实施符合学生的基本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体系构建

师范专业认证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规范的标尺,有利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将师范专业认证作为契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化课程学时结构设置,应将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出发,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将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分年级分阶段设置实践课程的学期学时,从基础实践到专业实践,到综合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完成本专业的实践部分,使学生的实践更符合市场需求。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可采用学分制教学评价体系,可采用生生和师生的评价方式;增加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裁判工作,提高学生的裁判能力。开展有关体育运动项目的讲座,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了解,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进行构建,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

四、促教学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师范认证作为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契机,通过对标建设,超标达成,探索构建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以不断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质量。

探索并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系列举措与创新点(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提上日程;优化课程实践部分的结构设置;完善实习基地点对点、点对面的建设;构建实践教学学分制的评价体系,增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机会)等。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深入分析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师范通用的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探索培养和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提升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更好的提升,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出口”质量,更好的服务社会,为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

五、结论

构建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至关重要。该体系涵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优化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特色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锻炼,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动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为指引,从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出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研究,顺利完成教学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

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时代,高校服务地方,推进师范专业认证下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引应用型院校更好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尚力沛.如何教学生会教: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育的问题反思及实践对策[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8):73-81.

[2]陈双娇,汪明春,徐苗苗.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 (9) :61-65.

[3]张长思,丁天翠,杨多多等. “体育走班制”教学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体育学刊,2022,29(3):119-125.

[4]汪庆波,戴俊,柴伟丽.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6):98-104.

课题信息:

衡水学院2022-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编号:jg2022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边景珍(1981,8--),女,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现职称:副救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