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闽北红色文化价值研究

作者

周俊武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 福建南平 353000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强调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1] 闽北10 个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县,红色资源丰富,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任务要求,无疑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挖掘闽北本土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闽北红色文化的发展起源及地域特色

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中顾委常委陈丕显曾经说过:“闽北是福建革命策源地之一” [2]。闽北成为革命策源地是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辛亥革命后闽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密不可分的。

(一)闽北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

闽北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在农耕时代,山地崎岖、地势偏僻,但是闽北又“地处近海,帝国主义教会的欺骗深入农村,多少散布了一些自由主义的空气到闽北,引起一些富豪子弟去读洋书” [4] 由此也加强了闽北与外界的接触联系。1919 年“五四”运动后,闽北各地的有志青年,前往京、津、沪、杭、汉等地求学,他们在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将马列主义和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带入闽北,为闽北中共党组织建立、闽北革命开展、闽北红色文化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闽北红色文化的社会根源。

“闽北较赣东北更为偏僻,封建统治极其黑暗,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租息苛杂极其繁重”[5] ,尤其是闽北地权高度集中,占人口 90% 以上的农民深受高利贷迫害,闽北民谣“农民身上三把刀,地租伕役利息高;农民面前路三条,逃难跳河或上吊 o′′[6] 反映了这一时期闽北人民险恶的生存环境,“广大群众不能生活,对革命要求非常迫切” [7] ,外部的生存压力、内在的求变动因,推进了闽北革命的到来。1928 年 9 月,中共崇安县委领导发动了崇浦农民暴动(上梅暴动),打响了闽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闽北各地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成为福建五大农民暴动地之一。

(三)闽北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

闽北在地理上属丘陵地带,山地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 78.29% ,拥有丰厚的绿色资源。文化上,素有“闽邦邹鲁” “道南理窟”之誉,是朱子文化、闽越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太极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2013 年,继武夷山、光泽、邵武、建阳、浦城之后,建瓯、松溪、政和、顺昌、延平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至此,闽北全境皆为原中央苏区范围,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闽北,红色遗址遍及各处。闽北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造就了闽北以武夷山为代表的红色、古色、绿色交融共生的特色优势。1930 年,毛泽东创作《如梦令 . 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8] 就描绘出当年武夷山下闽北革命的激流涌动。

二、闽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

回顾闽北20 多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9] 闽北红色文化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形成的,它对新时代闽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一)闽北红色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基石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也给闽北这片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古老土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党的领导下闽北革命波澜壮阔却也艰难曲折,然而在每一次紧要关头,最后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闽北革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大革命失败后,闽北革命亦遭到严重破坏。关键时刻,闽北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迅速调整工作重点,在农村发动革命,先后领导了上梅暴动、铅山农民暴动、建松政浦农民暴动,完成了在局部区域实行武装割据任务,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苏区建立后,面对敌人的围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闽北革命斗争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闽北革命实际出发,扬我之长,克敌之短,避免主力正面对决,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击破,歼敌于运动之中,巩固和扩大了闽北苏区。从闽北苏区革命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避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才能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才能取得事业成功。闽北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闽北红色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闽北红色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思想基础,在闽北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投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它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好红色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闽北红色文化蕴含的人物、故事、遗址、典籍等红色资源更是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曾经两次率领“红十军”入闽,为闽北苏区巩固扩大作出巨大贡献的方志敏烈士就是闽北红色文化的优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么活着才最有价值” [10]。而这些回答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追求。

(三)闽北红色文化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赢取胜利。1928 年,第一次上梅暴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中共福建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省委候补委员徐履峻因一部分农民倒戈,被迫自杀而死。11 月,中央致信福建省委,对崇安工作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革命利益和当地农民的实际要求联系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宣传” [11] ,同时选派省委候补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峻德到闽北指导革命斗争,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宣传土地革命入手,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第二次上梅暴动胜利,为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31 年闽北分区委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政治任务决议案》,提出当前党组织的政治任务和工作方针是“动员全体党员深入工农劳苦群众,发动最广泛的苏区及非苏区的群众居民,在民族解放与土地革命的口号下,为拥护苏维埃而斗争”。在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导下,闽北苏区坚持走群众路线,打土豪、分田地、遵守群众纪律,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苏区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闽北苏区红色首府大安,几乎是人人参加革命,家家支持革命。闽北苏区也迎来 1932 年到 1934 年的鼎盛时期。而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闽北革命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坚持把群众利益维护好、实现好,赢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四)闽北红色文化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案例范本

1848 年鸦片战争后,闽北陆续爆发“红巾军”起义、“庚子教案” 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然而闽北人民这些自发斗争,最后均以失败告终。直至 1926 年 7 月,闽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后,才开始了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到反围剿,从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闽北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才能成功。而闽北党组织在领导闽北革命斗争实践中也在不断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这与闽北党组织在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苏维埃政权建立,闽北苏区相对稳定后,闽北党组织一方面坚持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当时一些创新做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制定出台文件,把党的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针对当时党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及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地方观念、雇佣观念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较为突出的情况,坚持对党员进行政治思想路线教育,帮助党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闽北分区委专门下发《怎样做好一个共产党员》,在遵循党章的基础上,结合闽北当地实际提出党员 22 条行为准则,其中就包含了“对党忠实”“服从党的命令”“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明瞭政治”等要求。这是闽北党组织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创造。二是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规定每 7 天开一次生活会,不得无故缺席;党员在支部或党小组会上,要依据《怎样做好一个共产党员》22 条要求,逐一对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办支部流动训练班,及时把党的决议、指示传达到每一位党员,指导提高党员的政治、政策水平和执行党的决策决议的自觉性。三是建立巡视制度,保障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执行。从分区委到基层党支部,层层派巡视员,指导各地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正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创办闽北分区委党校,全面开展干部教育培训。1931 年 7 月,闽北分区委党校成立,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党校之一。党校教育每期 3 至 6 个月。每日坚持“三操两讲”,以政治课程为主,文化课程为辅,重视体能训练,为闽北以及赣东北革命输送了大批政治过硬,政策水平高的领导干部,为闽北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闽北红色文化是闽北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闽北如何落实“两山理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上,早在 2002 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是,就提出南平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12]。闽北作为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早在 2004 年,武夷山大安就被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 13 个部门,确认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相较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省市、地区,闽北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方面明显投入不足,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当前闽北正在加紧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综合发展框架,闽北红色文化理应是这一综合发展框架体系内的重要环节。不仅如此,闽北作为山区大市,红色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广大乡镇农村,如武夷山大安、顺昌洋口、建阳太阳山等等,闽北革命老区村,大都为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较为薄弱的偏远乡村,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强调最大特色是绿色、最大优势是生态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做足“红色、绿色、古色”文章,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好、开发好,让红色更红、绿色更绿,着力开发系列“红色游 + 绿色游 + 古色游 + 生态养生游”等,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将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落实“两山理论”建设全国绿色示范区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红色基因传承 [J]. 福建党史月刊,2018-9-15.

[2]

[3]

[6]

[9]

[11] 中共南平地委党史研究室 . 闽北革命史 [M]. 人民出版社,1992.

[4]

[5]

[7] 汪金祥、邵式平 . 闽浙皖(赣东北)党史 [M]194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M].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 央视特别节目《誓言》讲述方志敏故事 [EB/OL]. 2016-6-12

[12] 强化使命担当 聚力实干拼创 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N]. 福建日报2017-10-9.

作者简介:周俊武,、南平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党史党建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