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及表现探究

作者

韩语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引言

戏剧作为一种具有综合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增强表演成效,戏剧表演不能完全依靠声音、语言进行角色塑造与传递情感,还需要依托于表演者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戏剧表演的构成要素,具有着独特的表现力,以一种“非语言”的形式展现故事情境以及演绎角色内心世界。在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主要包括身体动作、手势以及面部表情,此种语言在静默的表演中更具表现力,可以成为观众和表演者相互沟通的载体。为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如何在戏剧表演中有效运用形体语言。

一、戏剧表演中运用形体语言的表现意义

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表现意义,其一,有利于深入刻画角色形象。性格特点是角色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凸显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填补语言表达的空白点,进而刻画出鲜明的角色形象;其二,有利于呈现角色心理变化过程。在塑造角色形象的过程中,无论是心理过程,亦或是肢体动作,都是需要重视的内容,心理过程反作用于肢体动作,并借助外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为了完整呈现出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戏剧表演者必须要借助不同的形体语言,利用形体语言增强戏剧表演的感染力;其三,有利于提升戏剧表演水平。合理且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不仅可以体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也有助于丰满角色形象,进而可以极大地提升戏剧表演的表现力。

二、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策略

(一)形体语言在歌舞剧中的运用

形体语言在歌剧中运用的主要意义在于塑造角色形象,以歌唱为主的歌剧在表演过程中离不开形体语言。形体语言的运用既可以丰富与完善剧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利于营造歌剧表演氛围,为表演者诠释文化内涵与人文环境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除了歌剧,形体语言在舞剧中运用更是极其重要,表演者的每一个舞蹈动作均是一种形体艺术的具体表现。舞剧对于表演者自身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形体语言的运用需要基于表演者身体具有较好的柔韧度与协调度,充分利用形体表演为观众创设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同时,也为舞剧表演注入灵魂。以《舞姬》这一芭蕾舞剧为例,在此舞剧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在运用形体语言时需十分考究,将芭蕾的肢体形态贯穿于表演全过程,并运用肢体语言取代有声语言,这样更有利于将主人公的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形体语言在戏曲中的运用

形体语言除了在歌舞剧中有所运用之外,在戏曲表演中也较为常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现方式而存在。戏曲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运用丰富的、多种类型的形体动作,向观众直观地揭示该戏曲的创作意图与价值。同时,表演者也可以通过形体语言深入了解戏曲中心思想、明确情境变化、把握故事情节,提高戏曲表演质量。在经典的《七品芝麻官》这一戏曲表演中,表演者为了凸显角色特点,加入“驼背”、“走路弯曲且缓慢”的形体动作,旨在塑造出底层官员的角色形象与精神面貌,这样的戏曲表演更具真实性与艺术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认知与理解戏曲作品。此外,以《五女拜寿》为例,此戏曲表演中融入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拜寿”这一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实则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表演者利用“拜寿”这一形体语言表现出戏剧表演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三)形体语言在话剧中的运用

话剧表演常常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但高水平的话剧表演需要运用多种艺术语言,除了借助直接对白的方式呈现话剧内容之外,也会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细腻刻画和诠释。在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对于话剧剧情推动大有好处,也可以为观众提供直观的视角认知角色特征,更有助于深化和升华剧情。《雷雨》是一部十分经典的话剧,其中,剧中的鲁四凤这一角色极具特点,话剧表演者在塑造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形体动作,表现人此角色的鲜明性格。鲁四凤是周公馆的仆人,在周公馆工作过程中,其一言一行均表现为小心谨慎,例如,运用了俯下身子听凭吩咐、双手紧握在身前、手脚做事利索等形体语言。当鲁四风回到家中,在父母面前的形体语言又要发现变化,如,背着身体表达不满、走路弄声响表达气愤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鲁四凤伏案哭泣、窗前徘徊、喝酒消愁等形体语言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视觉冲击力与增强了感染力。再如,在《茶馆》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运用了很多形体语言塑造角色形象,茶馆小二的鞠躬谢客、茶客之间的窃窃私语、富家少爷的跋扈行为,等等,每一个角色的形象特点均要借助表演者的形体语言加以表现,这样更有利于观众直观地、具象地了解角色的个性特征。

(四)形体语言在默剧中的运用

相较于有声表演,无声表演中更需要形体语言的参与,形体语言在默剧中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默剧不需要有声的语言表达,表演者只能利用形体动作进行表演,将剧情发展、角色感情以无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从一定程度来说,默剧表演成效直接取决于是否在表演全过程中有效运用了形体语言。以《等待戈多》为例,此剧是一部具有喜感色彩的默剧作品,两位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没有任何台词,也没有相关的背景介绍,形体语言是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唯一方式。当表演者表演心情急迫的状态时,会运用原地踱步、挠头、抓头发等肢体动作,借助肢体动作具象表现出角色心情非常急迫的状态。与此同时,在《憨豆先生》与《憨豆先生二》中,表演者运用了大量的形体语言,充分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演绎剧情内容,又要表达出在主题层面存在的差异。可见,形体语言在默剧表演中运用无疑增强了戏剧效果。

结语

总体而言,戏剧表演离不开舞台,舞台表演离不开表演者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的运用既可以表现戏剧作品的内在价值,也能够体现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表达角色情感,这样才能实现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并促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形体语言的恰当选择与巧妙运用十分关键,可以帮助表演者完善自我角色,增强角色在剧中的表现张力。与此同时,形体语言在不同的戏剧表演类型中运用具有着重要价值,但也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充分运用形体语言凸显角色特点、彰显表演魅力、揭示戏剧内涵,这对于表演者来说仍有着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胡馨月 . 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艺术中发挥作用的对策探究 [J]. 时代报告 ( 奔流 ), 2023, (02): 22-24.

[2] 申一含 . 戏剧表演艺术当中对形体语言的运用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3, (21): 118-120.

[3] 吕娅娜 . 形体语言的特性及其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研讨 [J]. 戏剧之家 , 2023, (29): 34-36.

[4] 赵健 . 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运用剖析及对策探讨 [J]. 戏剧之家 ,2023, (34): 41-43.

[5] 胡中辉 . 现代语境下的形体语言在中西戏剧中的困境与突破 [J]. 艺术研究 , 2024, (04): 22-24.

作者简介:

韩语(2000.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戏剧艺术学院,24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戏剧与影视,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