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站油压装置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可靠性提升措施

作者

王家前

大唐宣威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 655400

引言:电站油压装置作为水电站、火电站调速系统和制动系统中的关键执行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安全运行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液压系统作为油压装置的核心部分,长期在高压、高频工况下运行,易受到油液污染、元件磨损、密封老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突发故障,严重时可能引发停机事故,威胁电站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深入分析液压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及其成因,研究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并提出提升系统可靠性的技术与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电站油压装置液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站油压装置是水电站、火电站中调速系统和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为相关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压力油源,确保机组在启动、运行及停机过程中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和安全制动。液压系统作为油压装置的核心执行机构,主要由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四大类组成,并通过合理的油路连接形成完整的能量传递系统。

动力元件主要包括液压油泵和驱动电机,其作用是将机械能转换为液体压力能,为整个液压系统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根据电站需求不同,油泵可选用齿轮泵、叶片泵或柱塞泵等类型,通常采用冗余配置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执行元件包括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用于将液体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调速器导叶、制动闸等部件动作,完成机组的调节与制动功能。控制元件则包括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它们共同构成系统的逻辑控制回路,负责调节油液流动方向、压力大小及流量速度,从而实现对执行机构动作的精准控制。

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帕斯卡定律,即密闭液体中的压力可以均匀传递。系统启动后,电动机带动油泵运转,从油箱中吸入液压油并加压输送至主油路。当控制系统发出指令时,相应的控制阀切换油路状态,使高压油进入执行元件,推动活塞杆移动或马达旋转,从而完成指定操作。同时,系统设有溢流阀、减压阀等安全装置,防止因压力过高而损坏设备。蓄能器则用于吸收压力脉动,维持系统压力稳定。整个系统在 PLC 或 DCS 控制系统的协调下,实现自动启停、压力调节、故障报警等功能,确保电站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2.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类型与机理分析

电站油压装置液压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复杂、负载变化频繁以及元件老化等因素,容易出现各类故障,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常见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油压异常、控制阀卡涩、液压缸动作失常、油液泄漏以及噪声与振动等。这些故障不仅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机组停运,威胁电站的安全运行。

油压异常是液压系统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压力过低、波动大或无法建立压力。其成因可能包括油泵磨损导致容积效率下降、溢流阀设定值不稳定、蓄能器充气压力不足或失效、滤油器堵塞造成供油不畅等。其次,控制阀卡涩也是较为普遍的故障形式,尤其在高压、高频切换工况下更为突出。控制阀内部滑阀因油液污染、颗粒杂质沉积或阀芯表面磨损而发生卡滞,导致换向不灵或响应迟缓,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液压缸动作不到位或爬行,通常表现为运动速度不均、抖动或完全无动作。这主要是由于液压缸内泄漏严重、密封件老化失效、活塞杆弯曲或导向套磨损所致,也可能由进入空气或油液污染引起气穴现象,从而破坏液压缸的正常工作状态。

油液泄漏是影响液压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分为外漏和内漏两种形式。外漏主要发生在管路连接处、密封圈老化或紧固件松动部位,不仅造成油液浪费,还可能引发火灾风险;内漏则多由阀类元件密封性能下降或液压缸活塞密封失效引起,导致能量损失和系统效率下降。最后,噪声与振动通常是系统异常的早期信号,可能来源于油泵吸空、油液中含有气泡、管路固定不牢或元件磨损加剧等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诱发机械损坏。

上述故障的发生机理复杂多样,通常涉及材料疲劳、油液污染、液压冲击、气穴效应及温度变化等多个方面。例如,长期运行中金属疲劳和密封材料老化是元件失效的根本原因;油液中的金属屑、尘埃或水分等污染物会造成阀芯卡死或加速磨损;系统启停瞬间产生的液压冲击可能导致管路破裂或接头松动;而高温环境下油液氧化变质也会降低润滑性能,增加故障概率。因此,深入理解各类故障的形成机制,对于开展科学的故障诊断与可靠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提升措施

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是衡量电站油压装置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影响液压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设计缺陷、制造质量、使用维护水平以及工作环境等。开展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措施,对于保障电站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可靠性评估方面,通常采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等量化指标对液压系统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故障树或可靠性框图模型,结合历史运行数据与现场监测信息,可识别系统薄弱环节并预测潜在风险。例如,油泵作为系统动力源,其容积效率下降直接影响整机性能;控制阀因长期频繁动作易发生卡涩现象,成为系统可靠性瓶颈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提升液压系统可靠性的措施应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入手。在技术层面,首先应优化系统设计,如采用冗余配置提高关键元件的备份能力,选用耐高压、抗污染能力强的新型密封材料,改进液压回路结构以降低冲击和泄漏风险。其次,要加强对油液状态的管理,定期检测油质指标,及时更换或过滤劣化油液,防止污染物引发元件磨损和系统失效。同时,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如压力、温度、流量传感器和在线故障诊断平台,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预警。

在管理层面,应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推行预防性维护策略,制定科学的检修周期和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避免人为误操作引发事故。此外,构建设备故障数据库和知识库,积累典型故障案例与处理经验,为后续的故障预测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结论

电站油压装置液压系统作为调速与制动系统的关键执行机构,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分析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类型及发生机理,明确了油压异常、控制阀卡涩、液压缸动作失常及油液泄漏等问题的主要成因。结合可靠性评估方法,提出了基于 MTBF 和MTTR 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框架,并从设计优化、油液管理、智能监控及运维制度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措施。研究表明,科学的故障分析方法与系统化的可靠性提升策略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电站液压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为今后类似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技术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杨斌. 桃源水电站调速系统油压装置优化研究 [J]. 水力发电, 2015,41 (12): 76-78.

[2] 王立贤 , 杨威 . PCS7 系统在三峡右岸电站油压装置集中测控中的应用 [J]. 水电站机电技术 , 2011, 34 (02): 28-30.

[3] 周旭辉 , 赵朝阳 . 万家寨水电站调速器机械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及改造 [J]. 电力学报 , 2005, (02): 154-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