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渗漏成因与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

张琪悦

320303199408260027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渗漏问题也日益凸显。渗漏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土壤侵蚀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渗漏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渗漏成因

1.1 设计缺陷与材料选择不当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设计阶段,疏忽与错误往往是导致后续渗漏问题的根源。设计缺陷可能源于对地质条件、水文环境的评估不足,或是忽视了管道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变化。例如,未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导致管道铺设深度不足,在雨季时频繁出现渗漏现象。设计阶段的错误还可能体现在对管道材料的选择不当上。一些设计师在追求成本节约的同时,忽视了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承压能力,选择了性能不达标的管材。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短期内看似节省了开支,但长期来看,因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渗漏、爆裂等事故频发,维修成本激增,反而得不偿失。

1.2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失误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阶段,技术失误同样是导致渗漏问题的重要因素。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失误可能体现在多个环节,如管道接口的焊接、连接件的安装、管道的铺设等。若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焊接质量不达标、连接件松动或错位、管道铺设不平整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技术失误不仅会降低管道的密封性能,还可能在长期使用中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管道变形、开裂,进而引发渗漏。

1.3 老化与腐蚀的影响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系统中,材料劣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管道材料会因老化、疲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性能。时间因素导致的材料劣化,其背后的机制复杂多样。一方面,管道材料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会发生蠕变和疲劳损伤,导致材料微观结构的改变和宏观性能的下降。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中的氧化、腐蚀等因素也会加速管道材料的老化过程。此外,化学与生物腐蚀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化学腐蚀主要源于管道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酸、碱、盐等,这些物质会与管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管道材质的逐渐侵蚀和破坏。生物腐蚀则是由微生物活动引起的,这些微生物在管道内壁形成生物膜,通过代谢作用产生腐蚀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等,从而加速管道的腐蚀过程。

2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渗漏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

2.1 定期检查与保养制度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维护管理中,定期检查与保养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它直接关系到管道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渗漏风险的降低。这一制度要求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对管道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从而有效预防渗漏事件的发生。检查内容涵盖管道外观、连接部位、阀门功能以及周围环境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视觉检查,可以直观发现管道表面是否有裂缝、腐蚀或异物附着;听诊法则利用专业工具监听管道内部水流声音,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声响,这往往是管道内部堵塞或渗漏的先兆。结合流量监测与压力测试,可以进一步量化管道的工作状态,为精准定位渗漏点提供数据支持。

保养制度则侧重于对管道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预防性修复。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清理管道内外的杂物,确保水流畅通无阻;对易腐蚀部位施加防腐涂层,延长管道使用寿命;以及适时更换老化严重的管道部件,防止因材料劣化导致的渗漏。一项针对老旧城区给排水管道改造的研究显示,通过实施定期保养制度,管道的平均使用寿命延长了至少 15 年,显著降低了因管道老化引发的渗漏风险。

2.2 渗漏点定位与修复

2.2.1 非开挖修复技术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渗漏防治中,非开挖修复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行业内的热门选择。该技术无需大面积开挖地面,大大减少了施工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工程成本和环境破坏。例如,在老城区给排水管道修复中,由于地下管线复杂且地面交通繁忙,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成功避免了大规模开挖带来的交通瘫痪问题。非开挖修复技术涵盖了多种方法,如管道内衬修复、局部点修复和螺旋缠绕修复等。其中,管道内衬修复技术通过向管道内注入树脂或其他固化材料,形成一层新的内衬层,从而恢复管道的强度和密封性。局部点修复则针对特定渗漏点进行精准处理,如使用聚氨酯泡沫或环氧树脂进行填充,其快速高效的特点使得修复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螺旋缠绕修复技术则适用于较大直径的管道,通过在管道内部缠绕高强度塑料带,形成新的管道结构,达到修复目的。

2.2.2 开挖修复与加固措施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渗漏防治工作中,开挖修复与加固措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管道渗漏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非开挖修复技术无法满足需求时,就需要采取开挖修复的方式。这一方法虽然相对传统,但在处理复杂或大规模的渗漏问题时,其效果往往更为显著。开挖修复的过程首先需要对渗漏区域进行精确定位,这通常依赖于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内窥镜扫描或无人机遥感技术,确保修复工作的精准性。一旦定位完成,即进入开挖阶段。在此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开挖范围,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开挖后,对渗漏管道进行彻底检查,评估其损坏程度,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加固措施。常见的加固手段包括更换受损管道段、增加管道壁厚、使用高强度复合材料进行包裹等。

2.3 系统升级与改造

系统升级与改造是应对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渗漏问题的长远之策。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管道系统可能已无法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因此,对管道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并据此制定升级与改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升级可能涉及采用更先进的管材和技术,提高管道的承压能力和抗渗漏性能。例如,引入高性能聚乙烯(HDPE)管道,其优异的柔韧性和耐腐蚀性能有效降低了渗漏风险。改造工作则可能包括调整管道布局,优化水流路径,减少水流阻力和渗漏点。同时,结合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管道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进一步提升管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渗漏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关注的话题。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设计缺陷、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失误,以及管道的老化与腐蚀,都是导致渗漏的主要原因。为了确保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的安全运行,不仅需要关注当前的问题,还需要有前瞻性地思考,从源头上减少渗漏风险,提升管道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宇 . 市政给排水管道渗漏的原因及防治举措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5,(01):126-128.

[2] 李苏仲 . 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渗漏的原因与防治 [J]. 城镇供水 ,2024,(02):44-47.

[3] 沈寒峰 , 李鹏飞 .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技术 [J]. 北方建筑 ,2023,8(0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