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

陈玲

浏阳市集里医院 湖南长沙410300

作者简介:姓名:陈玲 出生年月:1985.06.07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 学历:本科 职称:主管护师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内科各项护理

摘要: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了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恐惧、无助感等心理问题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疾病本身、治疗压力以及家庭与社会支持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个体化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具体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本文的研究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神经内科、心理护理、情绪管理、生活质量

1 引言

神经内科疾病是一类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还常常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和无助感等。研究表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1]。心理护理是指通过专业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增强应对能力的过程。情绪管理则是指通过一系列技巧和方法,帮助患者识别、表达和调节情绪,以维持心理平衡[2]。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3]。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评估这些策略的应用效果。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神经内科疾病概述

1、常见神经内科疾病类型。(1)脑卒中。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常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症状。脑卒中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还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如震颤、肌肉僵硬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容易产生无助感和自尊心下降。(3)癫痫。癫痫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抽搐和意识丧失。癫痫的不可预测性使患者长期处于恐惧和焦虑状态,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4]。

2、疾病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神经内科疾病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会直接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疾病的长期性和不可预测性使患者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容易产生恐惧、无助感等负面情绪[5]。此外,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往往复杂且漫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药物副作用、手术风险等问题,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例如,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常因肢体瘫痪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种突然的功能丧失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自尊心下降。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癫痫患者则因疾病的不可预测性而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担心随时可能发作,这种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加重其病情[6]。

2.2心理护理理论

1、心理护理的定义与目标。(1)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心理支持与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因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2)增强应对能力。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增强其面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3)改善生活质量。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7]。

2、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1)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护理通过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帮助其表达情绪,同时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康复信念,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帕金森病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容易产生无助感和自尊心下降。心理护理通过情绪支持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3)癫痫患者的心理护理。癫痫患者因疾病的不可预测性而长期处于恐惧状态。心理护理通过情绪调节技巧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恐惧感,提高其生活质量[8]。

2.3情绪管理理论

1、情绪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1)促进心理健康。通过情绪管理,个体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平衡。(2)提高生活质量。情绪管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情绪管理,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9]。

2、情绪管理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1)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管理。脑卒中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情绪管理通过情绪日记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识别和调节情绪,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2)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帕金森病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容易产生无助感和自尊心下降。情绪管理通过情绪调节技巧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3)癫痫患者的情绪管理。癫痫患者因疾病的不可预测性而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情绪管理通过情绪支持小组和团体活动,帮助患者减轻恐惧感,提高其生活质量[10]。

3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

3.1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与抑郁。焦虑通常表现为对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和未来生活的过度担忧,而抑郁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悲观厌世。例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常常对未来生活感到绝望,进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延缓康复进程。

2、恐惧与无助感。恐惧通常源于疾病的不可预测性和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癫痫患者因疾病的不可预测性而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担心随时可能发作。无助感则通常源于疾病带来的功能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例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瘫痪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常常感到无助和绝望。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影响其康复信心。

3、自尊心下降与社交障碍。自尊心下降通常源于疾病带来的功能丧失和外貌改变。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和外貌改变,常常感到自卑和自尊心下降。社交障碍则通常源于疾病带来的沟通困难和社交活动受限。例如,脑卒中患者因语言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常常难以参与社交活动,进而产生社交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3.2心理问题的成因

1、疾病本身的影响。神经内科疾病通常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预后不确定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患者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例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常常对未来生活感到绝望,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帕金森病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2、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通常复杂且漫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药物副作用、手术风险等问题,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例如,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因康复进展缓慢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帕金森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因药物副作用而产生心理压力。此外,治疗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也是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

3、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家庭支持是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保障,缺乏家庭支持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例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需要长期照顾,如果家庭支持不足,患者容易产生无助感和抑郁情绪。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难以参与社交活动,如果社会支持不足,患者容易产生社交障碍和自尊心下降。此外,社会对神经内科疾病的认知不足和歧视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3.3心理问题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1、心理问题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抑郁和恐惧,会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例如,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接受治疗。脑卒中患者因对未来生活的绝望感,可能对康复训练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康复效果。此外,恐惧情绪也可能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逃避心理,例如癫痫患者因对疾病发作的恐惧,可能不愿意按时服药或接受手术治疗。这些行为不仅延缓了康复进程,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2、心理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心理问题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无法享受日常生活。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因抑郁情绪和自尊心下降,可能减少社交活动,导致社交孤立和生活质量下降。此外,恐惧和无助感也可能使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例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可能对日常生活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总之,心理问题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和情绪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4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情绪管理策略

4.1心理护理策略

1、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护理、尊重与同理心以及建立信任关系。个体化护理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尊重与同理心要求护理人员理解患者的感受,尊重其选择;建立信任关系则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具体方法。(1)心理支持与倾听。通过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帮助其表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2)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增强其应对能力。(3)放松训练与冥想。通过放松训练和冥想,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4.2情绪管理策略

1、基本原则。包括情绪识别与表达、情绪调节与控制以及情绪支持与引导。情绪识别与表达要求患者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与控制要求患者通过适当的方法调节情绪;情绪支持与引导则是通过外部支持帮助患者管理情绪。

2、具体方法。(1)情绪日记与自我反思。通过记录情绪日记,帮助患者识别和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情绪调节技巧。通过深呼吸、正念练习等技巧,帮助患者调节情绪。(3)情绪支持小组与团体活动。通过情绪支持小组和团体活动,帮助患者获得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

5 结论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在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降低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通过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和情绪管理策略,如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康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长期效果,并结合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总之,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是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桃花.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人人健康,2020(6):156-157.

[2]刘安平.强化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6):37.

[3]单长鹤,王雅珍,罗溪.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4):3517-3518.

[4]舒阳阳.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研究[J].基础医学理论研究,2019,1(1):3-4.

[5]宦红美,金小芹,张艳.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7):501-505.

[6]陈佳佳,吴少玲.人文关怀护理实施方案表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4):64-66.

[7]周建梅,柳春霞.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49—51.

[8]孟利芳,何令敏.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在脑出血患者康复中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2):289—291.

[9]孙维丽.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9):258-259.

[10]王艳.优质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