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水稻栽培适应性品种筛选与种植制度优化
何军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农业农村局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体系带来深刻影响,尤其对水稻这类需水量大、生育周期长、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作物更为显著。因此,必须以气候变化为导向,重构水稻生产模式,开展适应性品种的筛选和种植制度的优化研究,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区域化的应对策略,为我国水稻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一、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温度升高是最直接和显著的因素。水稻在生育周期内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不同阶段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不同,高温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会显著影响受精过程,造成空壳率上升、结实率下降,导致减产。研究表明,水稻在抽穗期遭遇35℃以上的高温连续 3 天,就可能出现 20% 以上的产量损失。此外,水资源压力日趋紧张,南方水稻区的传统灌溉方式在干旱年份面临巨大挑战,而北方稻作区则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受到进一步限制。极端天气频率的上升也导致水稻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周期提前、危害程度加剧。气候不稳定性使得农时安排难度加大,播种期与关键生育期的气候匹配性下降,传统经验失灵,增加了农民种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单一依赖传统高产品种与定型化种植制度已难以应对新形势,必须通过育种科技与栽培制度的协同创新,实现对复杂气候环境的适应和调控。
二、适应性水稻品种筛选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品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气候变化下水稻生产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根本在于良种的选育与推广。适应性品种的筛选应以稳定性、广适性、抗逆性和高产性为基本标准,注重对高温、干旱、倒伏、病害等逆境胁迫下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首先,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筛选能维持正常花粉活性、具备热逃逸机制的材料,以减少高温不育率。其次,针对干旱区或水资源紧张区域,应优先选育根系发达、节水能力强、光合效率高的旱稻或节水型品种。再次,在病虫害高发区域,推广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的品种,以降低农药依赖。具体实践中,应加强多点区试,借助智能监测和农艺模拟模型对品种的综合适应性进行长期评价,形成区域化、分级化、精细化的推广路径。国家应加大对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的投入,支持建设气候智能型育种平台,推动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育种体系,提升水稻品种对复杂气候环境的应对能力和产量稳定性。
三、种植制度优化与栽培技术集成策略
种植制度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调整作物结构、种植时间、密度、轮作方式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人为优化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应依据气候资源变化和农业区划调整种植制度,以提高农业系统的适应性与韧性。具体来看,可从播种期调整、多季制优化、密植技术应用、轮作休耕制度等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推迟或提前播期以避开极端气候发生频率高的关键期,如避开高温花期,延长灌浆期,以利产量形成。另一方面,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双季稻向一季稻的过渡,以减少病虫害压力和生产成本。密度调整则可优化群体结构,增强抗逆能力。在部分生态脆弱区,适当推行轮作制度,如稻麦轮作、稻豆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抑制病虫害循环。在技术集成方面,应推广高效灌溉、水稻机械化栽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组合,推动水稻生产从“经验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型。政府应加快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种植制度调研与优化平台,实现对气候、土壤、品种、技术和管理等多维因素的集成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种植制度改良方案。
四、区域差异性与水稻应对策略的适配性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水稻主产区涵盖东北、中南、西南及东南沿海等多个生态类型,各地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推进水稻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区域适配性的构建,不能“一刀切”地推广统一方案。例如东北稻区面临生育期缩短、冷害频发等问题,应加强抗寒品种筛选与早熟品种推广,辅以地膜覆盖等保温措施;而长江中下游稻区则高温频发、病虫害严重,应重视高温耐性品种与绿色防控技术的配套使用;华南双季稻区则可通过推进轻简栽培与节水抗旱技术,缓解水资源紧张压力。因此,应以国家农业气候分区为基础,结合长期气象监测数据,建立分区域气候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推进区域试验站网络建设,为本地化品种筛选和制度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升地方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强农户培训与示范带动,确保技术措施落地见效。
五、融合气象服务与数字农业,构建智慧水稻管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和数字农业技术在水稻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建立以实时气象数据、遥感监测、作物模型和智能决策系统为基础的水稻生产信息化平台,是提高应变能力和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农业气象预报可以为种植制度调整和关键农时安排提供先导信息,提前规避不利天气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作物模拟模型可以动态评估不同品种在特定气候情景下的生长潜力与风险,为农户和管理者提供品种选择和种植策略的科学参考。此外,应用无人机遥感、智能监测设备、区块链溯源系统等技术,可实现对田间生长状态的实时掌控,推进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未来应推动气象部门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设农业气候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灾害预警、政策支持、技术推广的融合联动,打造响应及时、运行高效、管理精准的智慧水稻管理体系。
结论:
在气候变化背景日益复杂的今天,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必须以更加科学与系统的方式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生产风险。本文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出发,探讨了水稻适应性品种的筛选原则与路径、种植制度的优化方向及区域适配性的差异策略,提出构建基于品种制度协同、数字技术融合、区域特点对接的综合应对体系。研究认为,唯有在精准识别气候风险的基础上,形成“良种 + 良制 + 良技 + 良机”的协同机制,才能确保水稻生产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韧性发展。展望未来,应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跨部门协同,推动农业政策、科技创新与基层服务深度融合,助力我国水稻产业迈向更加智能、高效与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傅曾勇 . 水稻机械化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兴安县的应用与实践 [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4,(06):28-32.
[2] 韦海龙 , 廖星云 . 水稻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J]. 种子科技 ,2024,42(24):70-72.DOI:10.19904/j.cnki.cn14-1160/s.2024.24.023.
[3] 韦 向 萍 . 水 稻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要 点 分 析 [J]. 粮 油 与 饲 料 科技 ,2024,(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