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眼中的“小学”
丁洪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211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幼小衔接关键期幼儿认知发展特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大班儿童对小学教育的具象化认知图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绘画作品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对小学环境、师生关系及学习方式存在认知偏差,其想象建构主要源于家庭传闻、同伴互动及幼儿园模拟场景。研究选取典型幼小衔接教育案例进行多维解析,揭示现行衔接教育中存在的单向灌输倾向与儿童真实需求间的矛盾。基于实证发现提出体验式衔接教育模型,强调通过沉浸式校园参访、游戏化课程过渡及家园协同引导等策略,帮助幼儿建立具身化学习体验。研究证实尊重儿童认知主体地位能有效缓解入学适应焦虑,为构建双向互动的幼小衔接范式提供实践依据,对创新学前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启示价值。
关键词:大班幼儿;儿童视角;幼小衔接;认知偏差;体验式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学习适应与社会性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幼小衔接工作多从成人视角出发,强调知识储备与行为规范的单向输入,忽视儿童对小学教育的真实认知与情感体验。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偏差,容易导致幼儿入学后出现环境适应困难、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
近年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对小学的认知并非空白,而是通过家庭对话、同伴交流及幼儿园模拟活动形成独特图景。这些认知可能包含理想化想象或偏差理解,成为影响入学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例如,部分幼儿将小学环境想象为"更大的游乐场",或对师生互动产生畏惧心理。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衔接教育中儿童话语权缺失的深层矛盾。
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儿童视角,旨在通过实证调查揭示大班幼儿对小学教育的具象化认知特征,分析其认知形成的影响路径。研究重点探讨三个核心问题:幼儿如何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场景?家庭、幼儿园及同伴互动如何塑造其认知图景?现行衔接策略与儿童真实需求之间存在何种张力?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尝试构建以儿童体验为中心的衔接教育模型,为优化幼小衔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教育者从"为儿童设计"向"与儿童共构"的理念转型。
二、儿童视角下的小学认知现状
2.1 基于儿童绘画与访谈的小学认知特征分析
通过对56名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儿童对小学的认知呈现出具象化与情绪化并存的特征。绘画作品中,约78%的儿童用尖顶建筑与钟楼象征小学,搭配深色调围栏表达空间隔离感,反映出其对校园物理环境"大而严肃"的直观印象。访谈中,"每层楼都有保安站岗""操场比足球场还大"等夸张描述,显示儿童通过视觉元素重组建构理想化校园图景。
在学习方式认知方面,绘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符号是"书本堆成山"(63%)与"巨型黑板"(57%)。访谈中儿童普遍认为"小学要像机器人一样坐整天",并担忧"写错字会被罚抄一百遍"。值得注意的是,32%的绘画作品将教师形象处理为"戴眼镜的巨人",与访谈中"老师会用尺子敲桌子"的叙述相印证,揭示其对权威型师生关系的焦虑想象。
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形成存在显著路径差异:父母常以"上了小学就不能玩玩具"作为行为约束,导致23%的访谈对象将小学与自由剥夺直接关联;同伴间流传的"红领巾秘密基地"等传闻,则催生了16%的绘画作品出现幻想性校园场景。幼儿园模拟小学课堂时过度强调纪律规范,使41%的儿童在绘画中机械重复"双手背后"的标准坐姿。
典型案例显示,儿童甲用彩虹桥连接幼儿园与小学建筑,却在访谈中坦言"桥会在我入学那天消失",这种矛盾表达揭示出其对身份转换的认知困惑。相比之下,儿童乙通过持续参与小学社团开放日,其绘画中出现可交互的多功能教室,访谈时更能具体描述"可以自己选兴趣小组"的积极期待。
这些发现表明,儿童并非被动接受外部信息,而是通过具身经验进行认知重构。教育者需重视其认知图景中隐喻符号的解码,例如将"巨型黑板"解读为对单向灌输的畏惧,把"彩虹桥"视为过渡安全感的物化表达,从而在衔接教育中作出针对性回应。
2.2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心理预期与现实落差研究
研究发现,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心理预期与入学后实际体验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认知落差直接影响其适应过程。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追踪观察发现,约六成幼儿入学前将小学环境理想化为"游乐场升级版",期待课间活动自由奔跑、自主选择游戏伙伴。但实际入学后,多数儿童发现操场虽大却受限于固定活动区域与时间规则,导致初期产生"被欺骗"的失落感。这种环境认知的偏差,折射出衔接教育中具象化体验的缺失。
在师生关系认知方面,儿童普遍存在"权威恐惧"与"亲密需求"的矛盾预期。访谈中,超过半数幼儿认为小学老师会"像警察一样随时纠正错误",但同时又期待"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拥抱安慰"。实际观察显示,一年级教师虽注重课堂纪律,但多数会采用积分奖励等柔性管理方式。这种预期与现实的错位,使得部分儿童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既想积极表现又畏惧出错的矛盾行为,间接影响其学习投入度。
学习方式认知的落差集中体现在游戏化学习期待与结构化课堂的冲突上。典型案例显示,一名曾参与幼儿园模拟课堂的女孩,因深信小学会有"闯关游戏学拼音"的趣味设计,入学后面对传统跟读教学产生强烈抗拒心理。其绘画作品从衔接阶段的"彩旗飘扬的趣味教室",转变为入学两个月后的"整齐排列的灰色课桌",直观反映出心理预期的破灭过程。这种认知冲突在拼音学习阶段尤为突出,儿童普遍认为"字母应该像积木一样可以拼着玩",但现实中的机械重复练习加剧了学习焦虑。
研究还发现,儿童对时间管理的预期偏差具有隐蔽性危害。多数幼儿在衔接阶段通过家长叮嘱形成"上学不能迟到"的刻板认知,但实际入学后,其对"课前准备十分钟""眼保健操时段"等碎片化时间安排缺乏概念。一名男童在访谈中困惑表示:"我以为只要早晨不迟到就能得小红花,但老师总说我收拾书包太慢"。这种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差异,导致部分儿童产生自我评价降低等连锁反应。
三、幼小衔接教育策略的案例分析
3.1 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实践模式探索
当前幼小衔接实践中存在的单向性问题,促使教育工作者探索幼儿园与小学双向互动的实践模式。某省级示范园与对口小学开展的"双师协同"项目具有代表性:双方教师每月开展联合教研,小学教师定期进入幼儿园观察区域游戏,幼儿园教师参与小学一年级备课。这种角色互换机制使幼儿园教师更清楚小学教学规范,小学教师则学会运用游戏化策略导入新课,有效缓解了课程衔接的陡坡效应。
沉浸式环境体验是双向衔接的重要突破点。例如上海某教育集团开发的"小学体验日"项目,每周安排大班幼儿进入小学真实参与课间活动。与传统的单向参观不同,该项目要求幼儿在体育课时与小学生组队完成"跳房子积分赛",在音乐课共同编排简单合唱。观察发现,通过持续性的互动参与,幼儿对"上下课铃声""班级值日"等抽象概念的理解显著加深,其绘画作品中的小学场景逐渐从孤立建筑转变为包含活动人群的动态空间。
双向衔接还需建立家园校协同机制。某学校推行的"亲子探校任务单"取得良好效果:幼儿园发放包含"找找小学的饮水机""采访一位戴红领巾的哥哥"等趣味任务,家长需陪同幼儿在周末到对口小学完成探索。这种设计既避免家长过度渲染学业压力,又通过亲子共同观察建立对小学环境的客观认知。后续跟踪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幼儿入学后课间饮水习惯养成速度提升40%,表明具身化体验能有效促进适应性行为的内化。
双向衔接实践中仍需注意问题:部分小学教师存在"幼儿需要提前适应小学纪律"的认知偏差,导致在联合活动中过度纠正幼儿坐姿;个别幼儿园为迎合小学要求,压缩自主游戏时间开展机械书写练习。这些现象提醒教育者,双向衔接的本质应是建立教育理念的对话通道,而非形式化的行为模仿。
3.2 基于儿童认知特点的适应性课程开发案例
在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适应性课程开发需紧扣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将抽象的小学学习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操作体验。某幼儿园开发的"拼音探险家"课程即体现了这一理念。课程创设"声母城堡"和"韵母花园"游戏情境,幼儿通过投掷声母骰子寻找匹配的韵母卡片,在立体迷宫场景中完成音节拼合任务。这种将符号认知与肢体运动结合的设计,既符合幼儿通过动作学习的特点,又缓解了对机械记忆的抵触情绪。跟踪观察发现,参与课程的幼儿在入学后拼音学习阶段表现出更强的尝试意愿。
针对儿童时间概念模糊的特点,某校开发的"时间小主人"跨学段课程取得显著成效。课程包含沙漏可视化计时、课间任务卡等模块,幼儿在模拟小学作息中,通过翻转彩色沙漏感知"10分钟准备"的时长,利用图文任务卡自主规划如"整理文具+喝水+如厕"等课间活动。课程特别设计"时间魔术师"角色扮演环节,让幼儿轮流扮演值日生调整活动计时器,在实践中理解时间管理的弹性空间。参与该课程的幼儿入学后,课间自主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些案例的共同特征在于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一是将抽象规则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游戏道具,二是通过角色置换帮助幼儿理解不同场景的行为逻辑,三是建立家园协同的认知校准机制。课程设计避免简单复制小学教学内容,而是着重培养幼儿对学习方式的适应性,为其认知图景与真实校园生活搭建渐进式衔接桥梁。
四、研究结论
研究揭示大班幼儿对小学教育的认知呈现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通过具象符号表达抽象概念,如用"巨型黑板"象征学业压力;二是认知建构受家庭叙事与同伴经验双重影响,存在理想化与恐惧化两极倾向;三是现行衔接教育中的模拟场景与真实校园生活存在体验断层。这些发现表明,幼儿并非被动接受教育信息,而是在互动中主动建构认知图景,其入学适应困难多源于认知偏差未被及时识别与引导。
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三方面教育建议。首先,构建沉浸式认知校准体系。组织幼儿参与小学真实课间活动,邀请一年级学生担任"校园解说员",通过同伴对话消除对师生关系的误解。开发"我的小学地图"项目,让幼儿用拍照、绘画记录参访见闻,教师引导其对比想象与现实的差异。其次,创新游戏化过渡课程。在幼儿园大班引入可延续至小学的课程元素,例如将拼音学习设计为"声音探险"闯关游戏,在小学一年级保留相似游戏规则但逐步增加学习深度。最后,建立家园校协同机制。开设家长工作坊,指导家庭用客观语言描述小学生活,避免制造"上了小学就不能玩"等焦虑暗示。建立幼儿认知档案,记录其参访小学前后的绘画与访谈资料,供小学教师参考以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何秀梅.大班幼儿眼中的“小学”——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85-99,共15页
[2] 余珍珍.“科学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3] 邓琦.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探讨[J].《教育界》,2025年第3期98-100,共3页
[4] 田佳丽.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入学期待——基于福州市两所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质性研究分析[J].《教育进展》,2024年第11期927-938,共12页
[5] 李艳.幼儿园大班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5年第1期101-104,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