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汉蒙新闻翻译中语言风格的转换与适应策略

作者

山吉根 乌兰

新疆日报社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1

·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文化的有效交流,特别是对于汉蒙新闻翻译而言,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内容,还要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与文化背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但汉语新闻以其严谨的逻辑、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而蒙古语新闻则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闻名,这就要求译者深入分析汉蒙新闻翻译中语言风格转换的关键要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效果的最佳化,促进汉蒙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1 文化背景与语境适应

新闻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简单转换,更是深度文化信息的传递,它要求译者既精通两种语言,还需深刻理解并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微妙差异,特别是在汉语新闻向蒙古语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译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在汉语新闻中,成语、俗语和典故等文化元素的使用极为普遍,这些表达方式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是汉语表达独特韵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这些文化元素被直接翻译为蒙古语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蒙古语读者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这不仅会影响新闻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可能误导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1]。因此,译者在进行汉蒙新闻翻译时,需要准确理解汉语新闻中的文化元素,并根据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特点,进行恰当的转译,其中,意译是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它允许译者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对表达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境,例如,对于某些难以直接对应的成语或俗语,译者可以将其翻译为蒙古语中意义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的短语或句子,从而保留原文的幽默、讽刺或强调效果。同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往往孕育着不同的语境特征,译者需密切关注新闻发生的特定社会背景,通过准确捕捉并反映这些语境特征,确保译文在蒙古语语境中的可读性和亲和力,以有效地传递汉语新闻中的文化信息,使蒙古语读者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新闻事件。

2 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调整

在跨语言翻译实践中,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调整,是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意义、适应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关键环节,譬如汉语与蒙古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法结构、语序排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汉蒙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点,对原文的语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2]。例如,由于蒙古语偏好简洁明了的表达,译者可以将汉语中冗长、复杂的句子结构拆解为多个简短、直接的句子,以便于蒙古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一过程中,译者需准确把握原文的逻辑关系和信息层次,确保拆分后的句子既保持原文意义,又符合蒙古语的表达习惯;由于汉语与蒙古语在语序排列上存在明显差异,如蒙语倾向于“主 - 谓 - 宾”结构,而汉语则更加灵活,在进行汉蒙新闻翻译时,译者需根据蒙古语的逻辑顺序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除此之外,蒙古语拥有丰富的名词化、动词时态变化等语法手段,这些手段在表达复杂概念或情感时具有独特优势,译者应充分利用这些语法手段,使译文更加生动、准确,更符合蒙古语的表达习惯,加之新闻语言追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的表达,这就要求译者在汉蒙新闻翻译中应不断审视译文,剔除冗余信息,确保译文既准确传达原文意义,又符合新闻语言的特点。

3 词汇选择的精准与灵活

在新闻翻译中,词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准确传达与读者的理解体验,但由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行业知识等差异,汉蒙新闻翻译中词汇的选择显得尤为复杂和微妙,例如,汉语新闻中频繁出现的行业术语、新词新语以及特定时期的政治词汇,往往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在蒙古语中可能缺乏直接对应的表达,或者存在多义性,容易引发歧义,对此,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词汇的精确含义,并在蒙古语中精准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对应词汇,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3]。然而,精准性并非词汇选择的唯一标准,语境的灵活性同样重要,由于各族读者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适当调整词汇的正式程度、情感色彩或文化内涵,使译文更加贴近蒙古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偏好,而这种灵活性的体现,既能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但在具体实践中,精准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往往需要译者进行深入思考和权衡,一方面,译者需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度,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译者需充分考虑蒙古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这种平衡的实现,既依赖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也离不开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4 风格与语气的保持与创新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媒介,其风格与语气在塑造报道形象、传递立场与态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汉蒙新闻翻译这一特定语境下,译者不仅需要准确捕捉并传达原文的风格特征,还需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蒙古语的语言特点及蒙古语读者的审美习惯,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但新闻的风格多种多样,从正式的官方通报到轻松的街头巷议,从客观的陈述事实到幽默诙谐的评论,每一种风格都承载着特定的信息传播意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仔细分析原文的语言表达、句式结构、用词选择等因素,以准确把握其风格特征,并在译文中予以忠实再现。同时,译者需充分考虑汉语和蒙古语的特点,对原文的风格进行适当的转化与创新,例如,汉语新闻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往往采用紧张、急促的语气以增强报道的紧迫感,而蒙古语读者可能更倾向于冷静、客观的分析,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信息,对此,译者在翻译时需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灵活调整语气,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基本风格,又符合双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加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新闻风格与语气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译者需了解蒙古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文化转换,使译文更符合蒙古语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预期。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蒙新闻翻译中的语言风格转换与适应,涉及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词汇选择以及风格与语气等多个方面,译者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准确把握原文的精髓,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蒙古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未来,译者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汉蒙新闻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不断提升翻译质量,为推动中蒙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阿力腾巴汗那 . 跨文化下的汉蒙广播新闻翻译方法研究 [J]. 中国报业 , 2024,(1):146-147.

[2] 胡泽林 , 高翊 , 李淼 , 等 . 基于字符级语言建模的汉蒙神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3,48,(3):85-92.

作者简介:山吉根·乌兰(1987.3—),女,蒙古族,本科,研究方向:汉蒙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