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作者

戴启蒙

130303198811250910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的能源支柱,其稳定、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融合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技术,为电力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它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测、控制和管理,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和人力投入。在当前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电力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电环节应用

1.1 火电机组自动化控制

在火力发电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火电机组的控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设备的协调控制。例如,利用分散控制系统(DCS)对锅炉的燃烧过程进行精确控制,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整燃料量、送风量和引风量,保证锅炉的稳定燃烧和高效运行。同时,DCS 系统还能够对汽轮机的转速、功率进行控制,实现机组的快速启停和负荷调节。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

1.2 水电机组自动化监控

对于水力发电,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水电机组的自动化监控。通过安装在水轮机、发电机、调速器等设备上的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水位、流量、转速、功率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对水电机组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例如,在汛期,根据水位变化自动调整水轮机的导叶开度,控制机组的出力,保证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自动化监控系统还能够对水电机组进行故障诊断和预警,提前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隐患,及时安排维修,提高水电机组的可靠性和可用率。

2 输电环节应用

2.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输电环节的核心应用之一。通过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能量管理系统(EMS)等组成。SCADA 系统负责采集电网中各个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调度中心。EMS 系统则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合理的调度计划和控制策略。例如,通过优化发电计划和电网潮流分布,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同时,在电网发生故障时,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迅速判断故障类型和位置,采取相应的故障隔离和恢复措施,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2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通过在输电线路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绝缘子泄漏电流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例如,利用红外测温技术监测输电线路接头处的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说明接头处可能存在接触不良等故障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通过对绝缘子泄漏电流的监测,判断绝缘子的绝缘性能是否下降,预防绝缘子闪络事故的发生。在故障诊断方面,利用故障录波装置记录输电线路故障时的电流、电压波形,通过对这些波形的分析,准确判断故障类型和位置,为快速修复故障提供依据。此外,还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输电线路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故障的智能诊断和预测,提高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

2.3 柔性输电技术应用

柔性输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输电领域的重要应用创新。它主要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对输电系统的参数进行灵活控制,提高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和稳定性。常见的柔性输电装置有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可控串联补偿器(TCSC)等。SVC 和 STATCOM能够快速调节输电系统的无功功率,稳定电压,提高输电系统的功率因数。TCSC 则可以通过改变串联电容的容抗,调节输电线路的阻抗,灵活控制输电线路的潮流分布,提高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和稳定性。例如,在长距离输电线路中,采用 TCSC 可以有效地补偿线路的电感,降低线路的电压降落,提高输电系统的稳定性和输电容量。柔性输电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输电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推动了输电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3 配电环节应用

3.1 配电自动化系统构建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环节的重要应用。它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子站、远方终端单元(FTU)、馈线自动化(FA)等部分组成。FTU 安装在配电网的开关设备上,负责采集开关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状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配电子站和配电主站。配电主站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自动化控制装置对配电网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例如,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馈线自动化系统能够迅速判断故障位置,自动隔离故障区段,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大大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配电自动化系统还能够实现对配电网的优化运行,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整配电网的运行方式,降低配电网的损耗,提高供电质量。

3.2 分布式能源接入与微电网控制

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小型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分布式能源接入和微电网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布式能源接入方面,通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将分布式能源产生的电能转换为符合电网接入要求的电能,并实现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和控制。同时,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与电网之间的协调运行,确保分布式能源能够安全、稳定地接入电网。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配电系统,它将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负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局部区域内的能源自给自足和优化配置。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微电网控制中主要实现对微电网的运行状态监测、功率平衡控制、能量优化管理等功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推动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它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和人力投入,还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将朝着智能化、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融合以及与物联网技术深度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构建更加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浩 , 海雪微 , 温哲人 , 等 .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J]. 光源与照明 ,2025,(01):234-236.

[2] 徐梦婷 .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5,54(03):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