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突破 掌握重点
郭文锋
福建省南安市华美中学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然而,传统实验教学常面临三大困境:其一,重难点知识抽象性强,学生难以通过单一演示实验建立直观认知(如“声音传播需介质”“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二,实验操作受限于设备条件与课堂时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其三,知识迁移能力薄弱,学生能复现实验步骤却无法解释生活现象。
一、精准突破 掌握重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三)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拓展实验场景与深度
(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不足,学生认知理解困难
初中物理实验中涉及大量抽象概念,如“电场”“磁场”“分子热运动”等,传统实验多依赖教师口头描述与静态图片展示,学生难以建立直观认知。例如在“电流形成”实验中,仅通过导线连接灯泡观察发光,学生无法理解电荷定向移动的微观机制;在“磁感线分布”实验中,铁屑排列虽能模拟磁场方向,但无法动态呈现磁场强弱变化。这种“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割裂,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记忆结论,难以形成深度理解,在解决综合性问题时易出现知识迁移障碍。
(二)实验参与度两极分化,操作技能培养失衡
受限于实验器材数量与课堂时间,传统实验教学常采用“教师演示 + 少数学生操作”的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沦为“旁观者”。例如在“测量物体密度”实验中,仅 1-2 组学生能实际使用天平与量筒,其余学生只能记录数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部分学生因操作不熟练导致成像模糊,无法完整观察物距变化对像距的影响。这种“少数实践、多数旁观”的局面,使得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基础实验步骤,违背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低效,科学思维培养缺位
传统实验数据记录依赖手工填写表格,不仅耗时易错,且难以呈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实验中,学生需手动记录多组弹簧测力计示数,再通过纸笔绘制图像,过程繁琐且精度有限;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学生仅能得到离散数据点,无法直观观察 U-I 曲线的线性特征。此外,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实验结论,忽视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归纳规律、验证假设的过程,导致学生科学思维训练不足,难以形成“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链条。
二、精准突破 掌握重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障碍
沪科版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常因“不受外力时物体运动状态”的抽象性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可设计分层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球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三种表面上从同一高度滑下的距离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随后通过气垫导轨模拟近似无摩擦环境,记录滑块运动时间与距离的关系;最后结合历史实验(如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归纳出“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结论。这种从现象观察、变量控制到理论归纳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定律的理解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实验数据显示,该策略使定律相关习题的正确率提升。
(二)整合跨学科资源,强化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在“测量食用油密度”实验中,教师可结合沪科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取材: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倒入适量食用油后测量总质量,再通过量筒读取体积,计算密度。同时,引入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绘制“质量 - 体积”图像,通过斜率分析密度特性。为深化跨学科联系,可设计“设计校园节能照明系统”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物理)、串联电路知识(物理)、能耗计算公式(数学)及3D 建模技术(信息技术),完成灯具布局设计与成本估算。实践表明,跨学科整合使学生能主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项目成果展示中,学生提出的“利用太阳能自动调节亮度的路灯”方案获得科技创新奖。
针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器材损耗大、现象观察难的问题,教师可借助PhET 交互式仿真平台,让学生自主调节物距、焦距等变量,实时观察像距、像的大小与正倒变化,并通过数据采集功能生成“物距- 像距”曲线图。例如,在探究“物距等于二倍焦距”的临界点时,学生可通过动态模拟发现,当物距从大于二倍焦距逐渐减小时,像距从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同步增大,且像始终为倒立实像,直至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等于二倍焦距。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使实验参与度提升,学生对成像规律的理解准确率提高。
(四)实施分层任务驱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要求完成“改变木块上砝码数量,测量对应摩擦力”的实验操作;进阶层需分析数据并绘制“摩擦力- 压力”图像,归纳正比例关系;拓展层则挑战“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要求设计对比实验并撰写研究报告。例如,有拓展组学生通过在木块表面粘贴砂纸、棉布等材料,发现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系数越大,进而推导出“摩擦力 Σ=Σ 压力 × 摩擦力系数”的公式。分层任务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技能均得到提升,其中拓展组学生的创新方案设计能力评分较传统教学组提高。
结语: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之路上,“精准突破 掌握重点”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通过以实验探究为锚点破解抽象概念的理解壁垒,以跨学科整合为纽带强化知识的迁移应用,以虚拟仿真技术为羽翼拓展实验的深度与广度,再辅以分层任务驱动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我们构建了一个“现象可感、规律可探、思维可塑”的立体化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 姚 磊 , 魏 明 . 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教育天地 ,2024,6(6):
[2] 李银存 . 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2,(0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