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探索

作者

李会朋

临沂桃园中学 276034

引言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那种以“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班级管理模式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方面的问题。小组合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核心要点的,它着重强调借助分工合作的方式达成共同的目标,其蕴含的理念和班级管理所追求的育人目标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不过,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把关注点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方面,对于在班级管理这一场景之下进行系统性的构建还是显得比较欠缺。本论文选取某中学开展“小组合作班级管理”这一实践活动当作具体案例,对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机制融入到班级管理里的途径展开探究,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的创新工作给予理论层面的支撑以及实践方面的参考。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所蕴含的理论内涵

(一)目标协同特性

从个体间的竞争转向集体的共生状态,把班级管理的目标拆解成个人目标以及小组目标,以“个人承担责任—小组相互帮助—班级共同分享”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起“目标—行动—反馈”的一个封闭循环系统。此模式的关键之处在于突破传统班级管理里个体竞争那种孤立无援的状况,把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进行深层次的捆绑,打造出一种“一方荣耀则全体荣耀、一方受损则全体受损”的共生机制。譬如,有一所初中把班级纪律方面的考核转变为小组积分的制度,把原本针对单个学生的扣分规则提升为“个人出现违规情况小组一同连带扣分”的一种联动规则,要是有学生因为上课迟到或者在课堂上随意讲话而被扣除分数,那么该学生所在小组的纪律总分数也会跟着减少,这会直接对小组在班级纪律评比当中的排名造成影响,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从“仅仅关注自身情况”转变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这是由于任何一个学生出现违反规范的行为都会对集体的荣誉产生损害,进而推动小组内部形成相互监督与彼此帮助的氛围。为了降低被扣分的情况,小组会自主地去拟定“纪律公约”,像设置“提醒员”这一角色、规划“错峰活动”的具体时间表等借助协作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表现。相关数据呈现出,在推行该模式之后班级的违纪比例降低了 40% 。与此同时,学生主动去提醒同伴遵守纪律的频次增多了 3 倍,这证实了目标的协同特性对于集体责任感的增强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目标协同特性还在“班级共享”的反馈阶段有所体现:当小组达成了阶段性的目标(例如在月考当中平均分提高了 10% )的时候,全班能够共同享有奖励(比如延长课间活动的时长或者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这种积极的激励方式进一步巩固了“集体的成功是源自个体的努力”这一认知,构建起“个人—小组—班级”的良好互动循环。

(二)角色分工的动态化呈现

小组合作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借助设定“学科协调员”、“纪律监督员”、“资源管理员”这类多样的角色,并且实行每周的轮换规则以此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尝试不一样的职责,摆脱传统管理里“组长权力过大、成员处于边缘位置”的不利状况,这种具有动态特征的分工机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只是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契机,更凭借角色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轮换,培育学生的整体意识与适应本领。举个例子,有一所初中的一个班级在参与“校园科技节项目”时依据学生的不同特长来分配最初的角色,那些性格外向且活泼开朗的学生被安排担任小组发言人,其职责是向外界展示项目成果;性格内向然而思维细致严谨的学生则担任记录员,主要负责整理项目相关的文档 , 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实验员,负责操作项目所需的设备。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角色会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轮换,当原本的发言人转任记录员之后,就需要学习怎样提炼出关键的信息;当原本的实验员转任协调员之后就需要对组员的分工进行协调。此类轮换促使学生走出安逸之境,从“仅具备单一技能的执行者”转变成为“能够理解多种角色的理解者”,动态分工所产生的实践成效十分明显:依据某班级的跟踪数据表明,在施行轮换制度之后,学生主动去承担并非自己本职任务的频次提高了 60% ,小组内部的冲突比率降低了 50% ,这是由于学生对于不同角色所面临的困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协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除此之外,角色的轮换还给学生创造了“尝试错误的空间”——性格内向的学生借助担任发言人这一角色来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做事粗心的学生通过担任记录员这一职务来培养细致认真的习惯,最终达成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每个个体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班级良好生态。

二、模式实施的策略以及路径

通过科学分组的方式来搭建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展开综合分析从而保证每一个学习小组里都涵盖高层次、中层次以及低层次不同水准的学生,举例来说,有一所初中把学生划分成了 X(成绩优异的学生)、Y(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Z(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这三种类型,每一组按照 2:3:2 这样的比例来进行学生分配达成优势相互补充的目的,在性别搭配方面每一组的男生和女生人数要保持相对均衡借助性别之间的差异来提高小组协作的成效。举例而言,男性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女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细腻,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能够提升小组的创新能力。每个学期可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小组成员做出调整,从而防止“小团体”现象的固化,有一所初中每半个学期就会进行一次分组的调整,以此保证各个小组之间在实力方面达到均衡状态,维护竞争的公平性。以任务为驱动,精心设计具有结构化的管理项目,对于日常的管理任务,可以把值日、班会策划、作业收发等相关事务转变为小组竞标项目。举个例子来说,在某个班级当中,“本周的班会主题交由得分最高的小组来做决定”这一规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学科融合方面的任务,就像数学小组承担起统计班级图书借阅数据的工作,而语文小组则负责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以此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设置“进步之星”“最佳协作组”这类奖项,把小组的表现和个人评优、综合素质评价关联起来。比如,有一个班级依照小组得分的排名,让学生依次挑选座位,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结束语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模式,借助对目标、角色以及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达成了从“控制”这种管理方式向“赋能”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践情况显示,这种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绩,而且能够培育他们的责任感、协作能力以及领导力,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对下面这些方向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燕国 . 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模式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 求知导刊 ,2022,(20):26-28.

[2] 卞生武 , 王金兰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探索 [J]. 试题与研究 ,2018,(20):133.

[3] 张岚. 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模式的构建[J].学园 ,2014,(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