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竞争对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周慧
浙江省衢州市中共常山县委党校 浙江衢州 324200
一、引言
我国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的体制耦合,使地方政府在经济激励驱动下,形成了开展横向竞争的内在动力。土地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竞争。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压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策略来争夺外商投资,商住用地价格则持续攀升。若地方政府能以公众利益为根本导向,构建规范有序、高效协同的竞争机制,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进而推动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二、地方政府竞争对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方政府竞争,以财政分权情况和引资竞争程度来衡量地方政府竞争作为解释变量(张莉等,2011),以土地出让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土地出让规模(土地出让总收入 landf)进行衡量,并控制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地区产业结构和环境绿化水平等因素,建立一个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i 表示城市, ρt 表示年份, 是第 t 年 i 城市的土地出让行为,
是第t 年i 城市的地方政府竞争, Zit 为控制变量组, 表示个体效应,表示时间效应, a0 为常数项,而 、 是系数; 为随机扰动项。
微观层面的土地地块出让数据源自中国土地市场交易网,城市层面的数据则源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公报等。
(二)实证分析
1.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 1 是财政分权、引资竞争与土地出让规模的基本回归结果。数据显示,财政分权与引资竞争都对土地出让规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财政分权的影响程度更大,即财政分权与引资竞争在地方土地出让中同时发挥着作用。
表1 财政分权、引资竞争与土地出让规模模型的基准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是稳健聚类(cluster)标准误,***、** 和 * 表示变量系数分别在 1% 、 5% 和 10% 的水平下显著。下同。
2. 不同区域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地区差异,参考国家统计局划分情况,将选取的
272 个我国地级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并分别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东部地区多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集聚带来的用地需求持续攀升。在土地供应有限的背景下,地区竞争更趋激烈,这使得财政分权与引资竞争均对土地出让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同时,东部地区“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禀赋,推动土地出让价格不断走高,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高价出让有限土地以获取更高的土地出让收入。
结合东、中、西部地区引资竞争程度的检验结果可见,地方引资竞争对土地出让收入规模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域差异。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受限,但拥有更为丰富的初始土地禀赋。这种区域禀赋差异,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在引资竞争中是否选择低价出让土地的策略。
表2 不同地区回归结果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土地出让规模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与引资竞争均会显著扩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规模。进一步的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财政分权对土地出让规模的影响均呈现正向显著;而在引资竞争方面,除中部地区外,其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土地出让规模均能产生显著的扩大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以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推动地方有序竞争和促进土地出让市场及房地产市场长效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财政分权机制。明确央地财政收支范围,通过立法界定支出权责,科学配置职责以增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改革转移支付方式,在统一标准基础上优化税收分配,提升地方财税自主性。建立严密审计制度,确保专项资金高效使用,同时探索新型融资模式缓解地方支出压力。二是构建多元政绩考核体系。突破 GDP 核心导向,建立涵盖民生、环境、产业的综合评价机制。将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纳入考核,建立包含绿地覆盖等指标的生态文明考核体系,推行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引导地方政府摒弃对房地产业的盲目依赖。三是规范土地出让模式。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职能,防范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多元供地模式。推进房产税改革,形成稳定的地方税收来源,减少土地财政依赖,从源头上调控房价,助力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邓晓兰,刘若鸿,许晏君.“为增长而竞争”与“为和谐而竞争”对地方债务规模的影响效应——基于投资冲动的中介机制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4):55-67
[2] 王贤彬,黄亮雄.从“为增长而竞争”到“为发展而竞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39(03):10-23
课题项目:2023 年衢州市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出让行为”(课题编号:23QZDXSK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