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景亚萍
陕西省中医医院 康复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3
脑卒中是导致人群疾病负担和死亡率严重增加的常见疾病,其中所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显著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性影响。中医把脑卒中疾病归属为“中风”的范围,多因气血瘀阻、经脉不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相协调而发病。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能通过针灸、艾灸、穴位按摩、经络疏通等手法,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来帮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因此,本次研究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供更多的临床护理依据,促进更多临床医师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的运用,来更好的对脑卒中康复患者的临床治疗开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2 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56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8 例。其中,研究组年龄 45~75 岁,平均 68.96±3.84 岁,男 20 例,女 8 例,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 21 例,出血性卒中 7 例。对照组年龄 45~75 岁,平均 68.97±3.83 岁,男19 例,女9 例,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 18 例,出血性卒中 10 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标准;症状在发病后≤ 72h 以内者;年龄在 45~75 岁者;意识清醒者;能够配合治疗者;患者的家属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具有精神疾病史或者有认知障碍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妊娠或者哺乳期者;禁忌应用中医护理技术者。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指导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技术:(1)穴位按摩: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日按摩 2 次,每次15-20 分钟;(2)艾灸疗法:选取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温和灸,每日 1 次,每穴 15 分钟;(3)经络疏通:采用推拿手法疏通督脉、膀胱经等经络,每日1 次,每次30 分钟;(4)中药足浴: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方剂进行足浴,每日1 次,每次30 分钟。两组患者均连续护理4 周[2]。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 评估;(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估;(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估;(4)并发症发生情况;(5)住院时间;(6)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 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 检验。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比较参考表2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参考表1

3 讨论
观 察 组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量 表 评 分 由 15.24±3.76 降 低 至8.35±2.41 ,下降了 45.2%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为23.0% ,差异明显 (P<0.001) ,表明中医特色护理的介入干预方式,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大于常规护理措施的干预,可能表明干预方式更接近脑卒中后期后神经元功能改善的神经活动规律。采用穴位按压进行的按压刺激,比如刺激百会穴、四神聪等,都能有效地刺激人体大脑皮层。
从神经递质层面可以知道:按压的刺激,有效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释放,提高神经突触的传递效率。当然,按压刺激的传递产生的压力波,经组织液的传导刺激诱发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反应,引发脑血流增加 15%~20% 的循环,这是神经元再生发育的代谢基础。艾灸采用的是红外热辐射,辐射 8-15μm 长的波长,深度能达 3–5cm,同样刺激到组织中的深层神经干或者神经节。红外热能刺激,能够促使 HSP70 和 HSP90 的表达增加,进一步加强神经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作用,并且有利于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增加。这些分子的增加,直接地加速轴突延伸、髓鞘再生的进程 [3]。Barthel 指数评分在观察组中由42.16±8.53 提高到 76.84±9.27,提高了 82.3% ;对照组比观察组降低了 40.2%,差异显著 (P<0.001)。此项评分的上升不仅标志着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提升,还标志着其独立能力提升,是许多大系统层级之间整合的恢复过程。本方案经络推拿以督脉和膀胱经作为经络行进方向,通过机械作用对脊髓反射弧的神经冲动活跃程度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信号传导至脊髓丘脑束或网状结构,再次启动大脑皮质运动区相关神经元,进而神经重塑神经的活动,助力运动控制的重建成体系。同时推拿作用下体内产生的内源性阿片肽可以部分抑制异常肌肉张力和痉挛状态的出现。中药足浴通过足底毛细血管形成的体循环中的局部回路转运中药有效成分如川芎嗪、丹参酮至全身循环中。作用机制即通过血液黏度的改变、对抗血小板聚集、引起血管一氧化氮的释放,扩血管、增加微循环灌注,以使神经组织能够获得稳定持久的血氧供应,稳定全身状态。从FMA 评分结果看,研究组由 35.42±7.18 至 68.93±8.64,提升程度为 94.6%,而对照组仅为 46.6%. 。提示中医护理对运动功能的重建并不单单停留在调节肌肉层的层面,可能是通过神经可塑性理论来重建整个运动控制层面。
兴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还依赖于神经回路上一系列分子途径的协调作用。通过针刺以及艾灸的刺激可以增加 BDNF 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分化迁移;而通过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上调基因转录以及促进细胞骨架蛋白的合成,为神经元环路提供建筑模板;通过推拿的机械刺激可以增强肌肉离子通道、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帮助肌群修复,提升肌肉的代谢量和功率输出。
参考文献:
[1] 许敬玲 , 许秀影 , 应亚云 . 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5,16(10):190- 193.
[2] 李思颖 , 王珊珊 . 国内中医护理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基于 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J]. 黑龙江科学 ,2025,16(07):153- 155.
[3] 王秀秀 , 陈霞 , 卢莹 , 李文哲 , 谭尧 , 于凤菊 . 中医护理技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J]. 全科护理 ,2025,23(05):828-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