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转型时代高职生恋爱观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

张春兰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在社会转型深入推进、就业结构调整加速、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其恋爱观既承载着青年群体对情感的天然向往,也折射出对职业发展、现实压力的适配与权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业市场呈现“传统岗位迭代加速、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技能要求持续升级”的特征,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的群体,面临“职业方向探索”与“情感意识觉醒”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他们更早投入技能提升、实习实践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开放使恋爱行为逐渐普遍,而转型期的不确定性(如异地就业、职业变动)又易引发情感矛盾。

江西南昌某高职院校学生多为本地及周边城市生源,毕业后倾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其恋爱观既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也深度嵌入社会转型带来的职业规划变化中。基于此,本研究聚焦社会转型时代该校学生恋爱观现状,重点剖析“情感选择与职业适配”的内在关联,为高校在转型期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恋爱观、平衡情感需求与职业成长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以江西某高职院校 2024 级大一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访谈部分大二、大三学生。2025 年 4 月 16 日至 6 月 23 日共发放问卷 424 份,回收有效问卷 424 份,有效回收率100%。男性 241 人(56.84%),女性 183 人(43.16%),样本分布与该校学生结构基本匹配,数据代表性较强。

调查工具:参考社会转型期高职学生群体特征,自编《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观结构化调查问卷》,在原有“恋爱动机、情感状态、消费观念”等维度基础上,新增“社会转型感知对恋爱选择的影响”“职业变动与情感稳定性认知”2 个核心模块,含 8 个针对性题项(如“社会转型带来的职业不确定性是否影响你对恋爱的态度”“你是否会因未来职业可能的地域流动调整恋爱地域选择”),题项形式以单选、多选为主,辅以半开放题(如“你认为社会转型期恋爱与职业成长的理想关系是什么”),确保数据贴合转型期学生的真实困境。

数据处理:采用 Excel 2021 进行数据录入与清洗,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整体特征,运用交叉分析对比不同年级(重点对比大三与其他年级)、专业学生的恋爱观差异,结合半开放题的质性答案,挖掘“社会转型因素”对恋爱选择的深层影响,提升结论的时代针对性与实践价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恋爱动机:情感纯粹性为主导,“应对转型压力”的成长诉求初显

社会转型带来的职业不确定性,使高职学生恋爱动机呈现“情感核心不变,成长需求强化”的特征。超七成( 72.4% )受访者选择“单纯喜欢对方,因情感吸引恋爱”,未因转型期的现实压力偏离情感本质;21.2% 以“促进学习、互相帮助支持”为动机,反映出转型期对“情感-成长”协同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4.3% 的学生因“寻找寄托、缓解转型期焦虑”恋爱——社会转型带来的就业方向不确定、技能更新压力,使部分学生将恋爱作为情绪支撑;仅 2.1% 为“证明自身魅力”恋爱,无学生因“利用恋人资源应对转型挑战”恋爱,整体动机保持非功利性,与高职学生务实、重情感联结的群体特质相符。

(二)情感状态与地域选择:单身者多因“转型期职业优先”,本地恋爱成主流以规避风险

情感状态:职业准备优先,情感选择后置: 62% 的受访者处于“单身且从未谈过恋爱”,其中 38.5% 的学生明确表示“社会转型期职业竞争太激烈,现阶段更想专注技能提升、实习实践,暂时不考虑恋爱”,访谈中,超半数高年级学生提及“因社会转型期职业方向调整(如跨行业实习、技能考证方向变化)、异地就业机会出现而和平分手”,印证了转型期职业变动对情感关系的实际影响;仅14.7%“正在恋爱”,其中72.3% 表示“会和恋人约定‘不耽误彼此应对转型挑战’的底线,比如一起参与技能培训、支持对方的职业选择”

地域选择:本地偏好背后的转型期风险规避:78.2% 的受访者倾向“本地恋爱”,核心原因除“方便见面、维系感情”( 85.0% )外,“避免地域流动(如跨城市实习、就业)导致情感破裂”( 76.5% )成为重要考量;仅 12% 接受“异地恋爱”,且多附加“约定毕业后在同一产业集群城市就业”的条件;少数( 9.8% )选择“网络恋爱”,但均表示“若未来因社会转型导致就业地域不一致,会优先考虑职业发展,避免情感拖累转型期的成长机会”。

(三)恋爱消费观:转型期理性加剧,拒绝“情感消费挤压职业投入”

社会转型期的职业不确定性,使学生在恋爱消费上更注重“优先级平衡”,避免因情感支出影响职业准备。

消费规模与结构:压缩非必要开支,保障职业相关投入:受访者月生活费集中在 1000-1500 元(68.1%),恋爱月均支出 200-1000 元(79.5%);消费场景中,“娱乐、旅游”占比 23.6% ,“一起购买专业书籍、技能培训资料” 18.7% ;超六成学生表示“会主动减少恋爱中的非必要消费,把钱省下来用于职业准备。

消费态度:量力而为,拒绝“转型期情感负担”: 83.1% 的受访者表示“父母不会额外提供恋爱花销”, 76.1% 认同“双方量力而为,不给对方太大压力”,更有 28.0% 的学生明确“若恋爱消费影响职业相关开支,会主动减少恋爱支出”;仅 5.2% 觉得“恋爱时多花点钱没关系”,无学生因恋爱过度负债,体现出社会转型期对“消费优先级”的清晰认知——职业成长作为应对转型挑战的核心,在消费选择中被置于优先位置。

(四)择偶标准:“职业适配”权重上升,契合转型期成长需求“性格契合”( 95.1% )、“感觉 / 眼缘”( 88.3% )仍是高职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但社会转型带来的职业挑战,使“职业适配度”成为重要考量。“工作能力与未来潜力”( 52.0% )占比显著高于“外貌”(48.0%)、“经济条件”( 28.2% )。

对“职业潜力”关注度较低( 50.7% ),但超七成表示“愿意和恋人一起探索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方向”;仅 21.5% 关注“家庭背景”,无学生将“家庭能否助力应对转型挑战”作为择偶标准,整体仍以“情感与能力契合”为核心,未因转型期压力陷入功利化择偶。

(五)“恋爱 - 职业”平衡与冲突处理:有平衡意识,但缺乏转型期针对性策略

平衡认知:正向期待为主,但落地能力不足: 67.5% 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对职业成长“无负面影响”( 42.0% )或“积极促进”( 25.5% ),超半数学生表示“恋人会提醒自己关注产业动态、按时准备技能考证”;但 32.5% 认为“有负面影响”,核心问题集中在“转型期时间分配冲突”(如“实习加班后没时间陪伴,易产生矛盾”)“职业焦虑互相传导”(如“一方担心技能过时,另一方也跟着焦虑”)。

在职业规划沟通方面, 58.0% 表示“会与恋人定期讨论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方向”,但仅 18.3% 有“明确的协同计划”(如“每周固定1 小时一起分析产业趋势,其余时间各自专注技能提升”),多数学生依赖“顺其自然”,易在转型关键期(如技能考证旺季、产业招聘高峰)产生矛盾。

2. 冲突处理:常规分歧理性,但转型相关分歧需引导: 82% 的受访者在与恋人发生常规分歧时倾向“理性沟通”,但涉及社会转型期职业相关问题(如“是否跨城市接受新兴产业实习”“是否投入时间学习新技能”)时,仅 56% 能“结合双方职业成长需求,寻找折中方案”,32% 会“优先考虑自己的转型期机会”, 12% 因“不愿妥协”导致关系紧张。访谈中,大三学生在处理此类冲突时更成熟,75.0% 能“结合社会转型趋势制定短期(1-2 年)约定”,如“先各自在优势产业城市实习,1 年后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再评估是否团聚”,体现出对转型期职业机会的理性把握。

(六)性观念与婚姻观:责任意识融入转型视角,“先立后爱”成共识

性观念:保守背后的转型期责任认知: 58% 的受访者明确“拒绝婚前性行为”,除“传统观念”外, 28% 的学生提及“担心意外情况影响转型期的职业准备(如实习、技能考证)”; 35% 认为“性行为是责任,需有足够能力承担”,部分学生补充“至少要确定双方在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方向基本稳定、有共同未来规划后才考虑”;仅 7% 觉得“情投意合即可”,无学生认同“随意发生”。

婚姻观:“先立后爱”成主流,职业稳定为前提: 45% 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注重过程成长”,但超六成学生补充“若要结婚,需先在社会转型期站稳职业脚跟,有稳定收入来源”; 38% 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目的”,其中 80% 表示“会将‘双方职业方向是否契合社会转型趋势’作为婚姻考量的重要因素”; 17% 表示“没想过”,但均提及“先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挑战,再考虑婚姻”,体现出转型期对“先立后爱”的普遍认同——职业稳定被视为婚姻的重要基础,以应对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结论与社会转型期教育建议

(一)主要结论

社会转型时代下,江西某高职院校学生恋爱观整体“积极健康”,恋爱动机以纯粹情感为主,同时主动融入“应对转型挑战、共同成长”的需求,体现出对时代压力的适配与积极应对。

转型期的职业不确定性深刻影响学生情感状态与选择:超三成单身者“优先专注职业准备”,近八成倾向本地恋爱以规避地域流动风险,恋爱消费向“职业相关投入”倾斜,择偶中“职业适配度”权重上升。

学生具备“恋爱- 职业”平衡意识,但缺乏社会转型期针对性策略,尤其在“时间分配”“职业相关冲突解决”“焦虑疏导”方面需引导,大三学生因直面转型挑战,在平衡能力上更成熟。

(二)社会转型期教育建议分年级开展“恋爱与转型期职业成长”融合教育:

大一:聚焦“恋爱认知与转型期职业启蒙”,讲解“社会转型对职业市场的影响”“如何在不耽误技能基础学习的前提下经营感情”,帮助学生建立“情感 - 职业”协同的早期认知,避免盲目恋爱或过度焦虑。

大二:强化“技能协同与转型期应对”,组织“情侣学习小组”“转型期职业探索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恋爱转化为共同学习新技能、关注产业动态的动力;加入“转型期焦虑疏导”内容,避免学生将恋爱作为逃避职业压力的途径。

大三:重点解决“转型期职业 - 情感冲突”,通过案例分析(如“如何与恋人协商跨城市实习机会”“面对产业调整时的情感抉择”)、角色扮演(如“模拟因技能更新压力产生的情感矛盾沟通场景”),提供可落地的冲突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平衡“转型期职业机会”与“情感关系”。

搭建“转型期情感- 职业”支持平台:

设立“双咨询”服务:由心理老师与职业指导老师共同坐班,针对“因转型期职业焦虑影响恋爱”“因恋爱耽误技能提升”等问题提供联合咨询,如为学生制定“转型期恋爱 - 职业时间分配表”“异地恋职业地域匹配方案”。

组织“转型期经验分享会”:邀请已毕业、成功平衡“恋爱与职业成长”的校友分享经验(如“如何和恋人一起应对行业升级”“转型期异地恋如何维系并实现职业团聚”),用真实案例为在校生提供参考。

引导学生建立“转型期情感 - 职业”平衡思维:推行“转型期成长约定”:鼓励恋爱中的学生共同制定“应对社会转型”的约定,如“每月一起分析 1 次产业趋势”“支持对方参与有助于职业成长的培训或实习”“遇到职业分歧时优先参考行业发展规律”,将情感关系与转型期成长绑定。

强化“优先级思维”:通过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转型期的核心目标”——职业成长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基础,情感应作为“成长的支撑”而非“负担”,避免“为短期情感牺牲长期职业机会”,也避免“因过度焦虑职业而压抑正常情感需求”。

四、研究局限

问卷调查样本以大一学生为主,访谈有少量大二、大三学生,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毕业生群体在社会转型期“恋爱 - 职业”平衡中的深度困境。

调查采用线上问卷形式,部分学生可能因“社会期望”隐瞒真实想法(如不愿承认“因转型期职业压力放弃恋爱”),数据真实性需结合访谈法进一步验证。

未深入探究不同专业(如“传统制造类 vs 新兴服务类”)学生的恋爱观差异——不同专业受社会转型影响程度不同(如新兴服务类面临更多技能更新压力),其恋爱观可能存在更细致的差异,后续可扩大样本、细化专业维度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