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各年龄段幼儿音乐认知特点与游戏化活动研究

作者

陈元秀

商南县赵川镇中心幼儿园 726300

引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对于幼儿来说,音乐不仅是艺术享受的源泉,更是促进其认知发展、情感培养和社会性成长的重要工具。在3 - 6 岁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关键时期,幼儿如同一张张洁白的画纸,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音乐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能够在这张画纸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案,为幼儿的童年增添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一、幼儿各年龄段幼儿音乐认知特点

(一)小班幼儿音乐认知特点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认知主要依赖感官体验与身体动作。他们善于用听觉捕捉音乐中的节奏变化,听到欢快节奏会不自觉地蹦跳,舒缓节奏则会安静摇晃身体。在音色辨识上,对生活中常见声音相关的乐器音色更敏感,像鼓声类似雷声,能引发他们强烈兴趣。而且他们理解音乐多结合生活场景,听到模仿下雨的音乐,会联想到雨天并做出相应动作,通过直观感受初步建立对音乐的认知。

(二)中班幼儿音乐认知特点

中班幼儿音乐认知有了明显发展,开始从感官体验向符号理解过渡。节奏感知上,能重复简单节奏型,还能辨别节奏的细微差异,通过拍手、跺脚准确表现。旋律听辨方面,可感知音高变化,用动作描述旋律走向,如上升时抬手,下降时低头。同时,他们能根据音乐性质联想场景,听活泼音乐想象在游乐场玩耍,听忧伤音乐联想到分离场景,用更丰富的方式理解音乐内涵。

(三)大班幼儿音乐认知特点

大班幼儿音乐认知趋于成熟,具备抽象理解与创造能力。节奏感知上,能理解复杂节奏结构,灵活运用切分音、附点节奏等,还能为诗歌、故事配节奏。旋律听辨可辨识音区变化,尝试即兴演唱,根据图片或情境创编歌词。在音乐创作方面,能根据音色联想场景并合作完成音乐表演,听《森林狂想曲》后,用多种乐器模拟森林声音,合作演绎森林故事,展现出较高的音乐综合素养与创造力。

二、幼儿各年龄段幼儿音乐认知特点与游戏化策略

(一)以生活化素材为音乐游戏注入趣味

小班幼儿对生活场景中的声音充满探索欲,教师可选取自然音效与日常物品设计游戏。例如,在《雨点交响曲》活动中,教师提前录制雨声、雷声、水滴声,准备塑料桶、铁盒、沙锤等材料。游戏开始时播放雨声音频,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模仿雨滴落下的声音:轻敲铁盒模拟小雨,摇动沙锤表现中雨,用力拍打塑料桶模仿大雨。随后加入角色扮演,部分幼儿扮演“乌云”挥舞蓝纱巾,其他幼儿根据“乌云”移动速度调整敲击节奏。通过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元素,幼儿在模仿与创造中感知声音强弱变化,同时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活动延伸环节可引导幼儿回家收集能发声的物品,次日带到幼儿园分享“家庭声音故事”,强化生活与音乐的联结。

(二)用角色扮演深化中班幼儿音乐理解

中班幼儿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可通过情境化角色游戏提升音乐表现力。以《森林狂欢节》为例,教师将活动室布置为森林场景,准备动物头饰与乐器篮。游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播放《彼得与狼》片段,幼儿自由选择头饰扮演小兔、松鼠等角色,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特征;第二阶段引入乐器,教师示范用木鱼模拟啄木鸟啄树声,三角铁表现露珠滴落声,幼儿分组为不同动物配乐;第三阶段开展“音乐捉迷藏”,当音乐停止时,扮演“大灰狼”的幼儿需根据乐器声音方向寻找藏匿的“小动物”。通过多层角色代入,幼儿在肢体表达、乐器操作与团队协作中理解音乐与情境的对应关系,活动后幼儿能主动描述“三角铁声音像银铃,适合表现小精灵跳舞”。

(三)借多元合作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协作能力

大班幼儿追求挑战性任务,教师可设计需要多人配合的音乐游戏。在《建筑交响曲》活动中,教师提供积木、纸箱与节奏卡片,将幼儿分为建筑师、搬运工与指挥家三组。游戏规则为:指挥家随机抽取节奏卡片,建筑师根据节奏用积木搭建“高楼”,搬运工需在节奏间隙将材料运送至工地。例如抽到四分音符节奏时,建筑师需快速叠放两块积木,搬运工同步完成一次往返运输;当节奏变为附点音符,所有动作速度减半。若搭建过程中出现节奏错误或材料掉落,需集体讨论调整策略。该游戏融合空间感知、节奏把握与问题解决能力,活动后幼儿自发创作出“螺旋形高楼”“跨海大桥”等结构,并协商制定“慢节奏搭底层,快节奏建装饰”的合作规则。

(四)通过创意改编游戏激发幼儿音乐创造力

针对各年龄段幼儿均适用的创造力培养策略,可通过改编经典游戏实现。小班可采用《身体音阶歌》改编,教师弹奏《小星星》旋律,幼儿用拍腿、跺脚、拍肩等动作替代歌词,创作个性化身体打击乐版本;中班开展《歌词变变变》游戏,以《两只老虎》为基础,幼儿分组改编歌词并配以相应动作,如将“老虎”改为“恐龙”,设计“挥舞爪子”“摆动尾巴”等动作;大班尝试《旋律拼图》挑战,教师将《欢乐颂》旋律拆分为多个乐句卡片,幼儿分组抽取并重新排列组合,用钢琴演奏新版本后讨论情感表达差异。此类游戏打破固定模式,在 2025 年某幼儿园实践中,参与改编游戏的幼儿在音乐区角自主创作频率提升,且能清晰解释“快节奏表现兴奋,慢节奏表现忧伤”等音乐元素与情感的关联。

结语:

从牙牙学语的小班幼儿,到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中班幼儿,再到思维活跃、创造力爆棚的大班幼儿,每个阶段的音乐认知发展都如同璀璨星空中独特的星辰,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幼儿音乐认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为后续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者作为幼儿音乐认知发展的引路人,应深刻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与需求,精心设计适宜的音乐活动,以耐心、爱心和专业智慧,陪伴幼儿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 . 课程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音乐教学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10):181- 183.

[2] 刘昕 , 郭俊彬 . 依据幼儿认知特点 , 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J].艺术教育 ,2007,(03):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