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
程旭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淄博 256414
引言
随着我国县域产业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服务县域产业、推进产业融合的任务愈发重要。精准教育与精准培养成为关键,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职业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推动该模式开展,能更好地满足地方产业资源禀赋下的精细化人才培育需求。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机制,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一、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服务县域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融合,需做好精准教育与精准培养,要依据地方产业资源禀赋开展精细化的人才培育活动。为了达成这一管控目标,职业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可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1.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职业院校需要基于县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制定出高度契合产业实际的人才培养规格,具体而言,学校可组织专业调研团队深入县域内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并通过与行业协会、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开展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方向以及企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具体要求,再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基于上述信息进行深入研判,对县域产业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进而找出人才缺口和培养的重点。基于此,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标准等关键要素,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职业院校需要基于县域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现实需求,制定出高度契合产业实际的人才培养规格;具体而言,学校可组织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县域内的机床制造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以及智能装备组装车间,并通过与县域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秘书长、企业生产副总、车间技术组长等开展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数控机床精密加工技术的革新方向以及企业对数控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质检专员等岗位人才的机械制图知识、PLC 编程技能、工匠精神等具体要求;再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基于上述收集的岗位需求数据、产业人才存量数据进行深入研判,对县域装备制造产业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进而找出精密加工岗位 30% 的人才缺口和智能制造方向的培养重点;基于此,联合当地规模以上机床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能操作五轴数控机床、会进行设备日常运维、具备质量管控意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的课程体系,制定符合企业生产标准的教学标准等关键要素,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 课程建设
基于上述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院校应按照要求,以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产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融入课程中,从而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而在教学模式方面,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除此之外,强化实践教学环境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应当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其中,校内实训基地要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场景,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和软件,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而校外实训基地则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例如,基于上述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学科体系,以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装备制造产业所需的三维建模知识、机器人上下料技能和精益生产素质融入课程中,从而形成“机械制图与 CAD”“数控编程与操作”“智能生产线运维”等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引入的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及时更新“自动化生产线调试”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而在教学模式方面,可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完成某型号齿轮的设计与加工项目,采用案例分析研讨某企业轴类零件加工的质量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生产线设备的日常点检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机制
1. 明确优势资源
产教融合的底层逻辑在于将学校和企业、产业的优势资源进行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服务县域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需要在预期目标和规划上达成高度一致,职业院校应主动作为,成立由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校企协同育人专项工作组,该工作组需召开专题研讨会,详细介绍学校的专业配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教学资源优势,同时深入分析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在研讨会上,企业还需要向学校反馈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希望通过深入交流沟通,双方共同分析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和差距,进而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和方向。
例如,在明确优势资源环节,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推动产教融合落地,由职业院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3 名骨干教师与当地精密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副总、技术部经理、2 名资深技师共同组成校企协同育人专项工作组,该工作组召开专题研讨会时,职业院校先详细介绍专业优势,其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机械制图、PLC 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等核心课程,实训中心配备 10 台西门子 S7-1200PLC 实训台、5 套工业机器人模拟工作站,人才培养方向直指智能生产线运维、自动化设备调试等岗位;企业则深入分析县域产业现状,提出当地精密机械加工产业年增长率达 12%,但 80% 企业存在智能设备运维人才缺口,且普遍面临高速主轴热误差补偿技术尚未突破、新入职员工需6 个月以上才能独立操作智能生产线等问题,双方通过比
对发现,学校课程中“智能检测技术”模块与企业需求的“在线精度检测”技能匹配度仅为 60% ,最终明确以“培养具备智能设备故障诊断与精密加工辅助能力的技术人才”为协同目标。
2. 软硬件资源共享
双方应当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协同育人活动,其中,在硬件资源方面,职业院校可向企业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为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提供支持;而企业则将自身的生产车间、设备设施等作为学生的实验场所,以便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探究,增强实践能力以及对企业的认知。在软件资源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共享教学管理软件、在线课程资源,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而企业则可以将自身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案例库提供给学校,丰富学校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3. 平台搭建
校企双方还应当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该平台应具备资源上传、下载、检索、交流等功能,方便校企双方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员工随时获取所需资源。而为确保资源共享机制有效运行,校企双方还应当建立起资源共享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资源共享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资源持续稳定共享。
例如,校企联合搭建的“机电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具备资源分类检索功能,教师可下载企业提供的《主轴调试故障案例集》用于课堂案例分析,企业员工能观看学校上传的《PLC 高级编程技巧》微课提升编程能力,平台还设置讨论区,学生可上传在企业实训时遇到的“伺服电机异响”问题,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在线解答;为保障资源共享效果,每季度由校企双方各派2 名代表组成评估小组,通过检查平台资源更新记录(如学校是否按约定上传最新实训视频、企业是否补充新发生的技术难题案例)、抽查学生车间实训报告(核实是否完成规定的 50 小时实操记录)、访谈企业员工培训反馈(了解 80% 参训员工是否掌握慕课中的编程技巧)等方式进行评估,针对发现的“企业提供的案例更新滞后”问题,立即要求技术部在15 日内补充最近3 个月的故障处理案例,确保资源持续满足育人需求。
结束语
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机制,是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从精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到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再到强化实践教学环境,以及明确校企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每一步都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未来,职业院校应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这一模式,为县域产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致州 , 陈星豪 , 林雨婷 . 福州市域内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福州市域内 16 所高职院校 2023 年质量年度报告分析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4):128- 136.
[2] 芦春荣 . 高职院校物流类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J]. 物流科技 ,2025,48(11):31- 34.DOI:10.13714/j.cnki.1002- 3100.2025.11.008.
[3] 吕长征 . 高职院校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眼镜产业学院为例 [J]. 特区经济 ,2025,(04):156- 160.
程旭(1983.3- ),男 汉族 人 学历:研究生 职称:副教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等研究
[ 基金项目 ] 2024 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院校服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4424,项目负责人: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