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南平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分析

作者

林宝敏

中共福建南平市委党校 354200

南平市拥有建盏烧制技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又具有很大的产业开发潜力,对于如何让非遗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再度突破、再次传承和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南平市社会发展当中如何结合社会发展问题去探讨的一个问题。深入挖掘非遗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有利于发挥好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南平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分析

南平市是一座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节从南平市非遗项目的产业现状、传承模式和产业基础三方面着手,分别展开论述。

(一)产业涉及的领域

目前,南平市非遗产业化发展主要在以下六大领域展开。

1. 武夷岩茶(大红袍)产业:作为中国十大茶叶品牌之一,该品牌价值达到 720 亿元,茶叶种植面积 45 万亩,年毛茶产量 8.2万吨,带动就业人数 20 余万,实施科技特派员带领的生态茶园,产品溢价率达到 30% 以上。

2. 建盏产业:南平市现有建盏企业超过 1200 家,年产值达 30多亿元,数控电窑使成品率达到 85% ,AI 釉色分析系统曾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3. 浦城剪纸产业:年产值超 5000 万元,开发茶礼包装、文旅衍生品等 200 多款产品;目前,该产业在成立 20 周年之际与福州大学合作成立数字化设计平台,其工作效率提高了60%以上。

4. 朱子文化衍生产业:整合非遗 103 项、开发研学旅游线路10 多条,2023 年接待游客 120 万人次;“朱子祭祀”数字化展演文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45% 。

5. 闽北传统音乐产业:以南词曲艺、邵武傩舞为品牌支撑点,年演出场次达 800 多场次,延平区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朱子家礼》沉浸式演艺项目,票房收入过千万元。

6. 竹木工艺产业:年产迈上千亿台阶,参数化设计平台降低产品开发周期 40% 左右,顺昌弓鱼技艺产业园区使当地 2000 余户农户人均年增收超过两千元以上。

(二)产业传承的模式

南平市非遗传承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多种模式。例如,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为家族传承,且是典型代表之一。几代茶农先祖皆从事茶艺制作,从先祖辈口耳相传,以家族形式一直沿袭至今。该传承模式不但保留了最纯真的技艺,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盏制作技艺,较多是师徒传承方式,以师带徒来进行技艺的传承。通过师傅进行言传身教,让徒弟慢慢学习、感受,在实践中摸索与创新,然后把师父的技艺进行传承与延续。社会传承,主要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活动的传承方式,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对非遗文化产业进行传承。

(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南平市的非遗产业基础较好,涵盖面较广。其中传统技艺类的代表性项目建盏制作技艺、浦城剪纸等规模已经形成,作为南平特色的工艺品,不但在本地非常受欢迎,在国内也有很大的市场。在传统表演艺术类中,南平南词、邵武傩舞等项目,也在当地举办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传承人群扩大,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五夫镇朱子文化旅游等,则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进行非遗产业发展。

二、南平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南平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南平市积极探索非遗和现代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新思路,利用现代科技、文旅融合、教育传承等方式,给非遗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科技赋能促非遗产业化发展

对于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来说,用好科技力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是其中一种有效途径。比如,在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上,南平市就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来推进茶叶产业科技创新。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茶园茶企一线帮助解决技术问题,指导和支持茶农、茶企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标准;武夷山市建有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涉茶科技特派员平台,工作人员开展智能化采茶机器人研发、茶叶摇青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发,促进茶叶产业智能化发展;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利用空气温湿度等五项指标监测大数据,科学化、数据化、精准化管理茶园。此外,南平市还制订了茶叶岩茶、红茶、白茶、茶器皿等 36 项新茶产业标准,并进行申报和国际发布,对岩茶、红茶、白茶、茶器等各类茶品的生产,进行统一制作、统一批发、统一配送等管理,系列有效的举措,促进了非遗产业化发展。

(二)文旅融合促非遗产业化发展

南平市积极发挥丰富的非遗资源,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促进非遗传承、活化利用,并打造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载体、新业态,从而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武夷山市深挖武夷山国家公园寻茶之旅,在文旅场景培育上创优培强,培育打造了茶空间、茶庄园、茶韵茗宿、茶研习所等茶旅融合精品项目。游客来到武夷山即可品尝到“吃有茶宴、住有茶宿、行有茶径、泡有茶汤、赏有茶戏、学有茶艺、梦有茶景”的全方位茶文化旅游体验,在获取丰富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武夷岩茶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并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南平市还举办了中国(武夷)“三茶”统筹发展高峰会、中国武夷红茶国际交流会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助力南平茶文化走向世界。

(三)数字非遗促非遗产业化发展

南平市不断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积极创建非遗数字平台,认真梳理汇总了南平市 103 项朱子文化类非遗项目,并为其提供数字服务;以数字非遗这一抓手为非遗保护提供数字化路径,不仅方便了非遗项目的登记、保存及管理,同时,又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播推广,还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将非遗项目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及渊源从古今不同维度进行展现,以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公众了解非遗的魅力,进而促进非遗产业发展。

(四)品牌建设促非遗产业化发展

南平市高度重视非遗品牌打造工作,在非遗品牌化运营上着力提高南平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市拥有茶叶类商标达4.9 万件,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1 个,中国驰名商标 8 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0 个,武夷岩茶、武夷红茶等 6 个品牌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单,上榜品牌数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品牌建设创新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南平非遗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为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南平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不足与挑战

尽管南平市在非遗与现代产业发展融合发展方面已有一定的创新探索实践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一是南平市部分地区仍存在大批老非遗传承人,他们对应的非遗项目亟待有年轻人参与传承;大部分非遗项目缺少符合当下需求的设计和制作生产方式;二是非遗产业存在数字信息化与产业化转型程度不高及市场推广度不够等问题;三是部分非遗产品设计过于陈旧且缺乏特色,以及部分非遗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四是非遗产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产业,在结构化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五是缺少将其他南平市支柱产业纳入融合发展的布局和战略策划。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认定工作力度,通过创新传承的方式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并切实提高非遗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市场推广能力,在产业融合的同时推动非遗产业与南平市其他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共同发展,促进非遗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平市社科联 . 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蓝皮书[R ].2023.

[2] 武夷学院非遗研究所 . 闽北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技术报告[R ]. 南平 :2022.(建盏数字化案例)

[3] 福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建盏釉色光谱分析与 AI 建模研究[J]. 中国陶瓷工程,2023(4):12- 18.

[4] 福建省科技厅 . 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实施办法 [Z]. 闽科规〔 2022 〕 5 号 .

[5] 张立波等. 科技特派员在非遗传承中的技术中介作用[J]. 科学管理研究,2023(2):45- 49.

作者信息:姓名性别:林宝敏 男;单位职称:中共南平市委党校 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