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
徐永辉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345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校体育文化;三维目标体系;四位一体路径;产教融合
一、体育强国战略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时代使命
(一)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强调“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两大核心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体育价值观、传播体育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据统计,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已突破4500 万,其体育行为习惯直接影响未来社会体育人口结构。
(二)体育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兼具教育属性与文化属性,是中华体育精神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太极拳为例,全国 85% 的高校将其纳入体育课程,通过标准化教学与数字化传播,使这一传统项目在青年群体中的认知度提升63% 。同时,高校通过举办国际体育文化节、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活动,成为展示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窗口。
(三)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新时代体育人才需具备“专业能力 + 文化素养 + 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特质。调研显示, 78% 的企业在招聘体育相关岗位时,将“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软技能列为优先考察指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突破单一技能训练模式,构建“体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生态。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三维目标体系
(一)体质健康提升:基础性目标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是核心目标之一,具体通过量化指标严格把控成效: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需达到 90% 以上,运动损伤率控制在 5% 以内,同时力争使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下降30%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构建“制度 + 技术 + 个性化”三维实施路径:首先,全面推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制度,确保学生日常运动时长;其次,开发智能运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心率、运动强度等数据,为科学指导提供依据;最后,建立个性化运动处方库,依托 AI 算法分析学生体质特征,定制专项训练方案。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通过 AI体能测试平台,针对学生视力健康与心肺功能问题,精准设计跑步、游泳等课程,实施一年后学生近视率下降 12% ,肺活量平均提升 15% ,为高校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二)文化价值浸润:核心性目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在精神内核与实践载体上实现双重创新:一方面深度融合“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精神与“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体育哲学,构建起“刚健有为与和谐共生”并存的中国特色体育价值观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具象化载体实现文化浸润,如建设体育文化博物馆呈现历史脉络、开设体育人文课程解析哲学内涵、举办体育艺术展演绎精神特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口述史”项目正是典型范例,其通过采集 200 余位奥运冠军的奋斗故事并转化为数字化教材,已实现全国 300 余所高校的全覆盖,使体育精神从竞技场延伸至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中。
(三)社会服务延伸:拓展性目标
高校体育文化社会服务以社区体育指导、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产业创新为核心领域,通过构建“项目化运作 + 精准化服务”模式实现价值延伸,具体成效以量化指标严格把控:年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不少于 10 项,年度服务人群覆盖超 10 万人次。以上海体育学院与徐汇区共建的“社区体育健康促进中心”为例,其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开发老年人防跌倒训练课程,通过平衡能力测评、肌力强化训练等科学干预手段,使试点社区65 岁以上老人年跌倒率下降 41% ,形成“高校—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为体育文化赋能社会治理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三、四位一体实现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制度保障: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构建“制度保障 + 激励引导”双轮驱动机制:
在政策体系层面,通过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指南》明确场地、师资、经费等硬性标准,如江苏省教育厅规定本科院校生均体育经费不低于 200 元 / 年、场馆面积占比不少于 8% ;在评价机制层面,将体育文化成效纳入高校绩效考核,设立专项奖励表彰创新实践,浙江大学创新推行“体育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以社会体育服务时长兑换课程学分,有效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形成“政策规范筑基、激励机制赋能”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 资源整合:打造开放共享平台
高校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需“软硬兼施”:硬件方面通过建设智慧场馆、配备运动捕捉与生理监测等智能设备提升体验,如华南理工大学投入 1.2 亿元打造“体育科技实验室”,引入 VR 滑雪模拟器等设施,使运动满意度达 91% ;软件层面则依托数字资源库整合 MOOC 课程、赛事直播及科研成果,武汉体育学院“中国体育数字博物馆”已收录 12 万件文物影像,累计访问量超 500 万人次,形成“科技赋能场馆+ 数据活化文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三)技术赋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呈现“模式革新 + 学科跨界”双轨并进态势: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理论 + 线下实践”融合,结合游戏化学习平台激发参与热情,如北京师范大学“运动星球”APP 以积分排名等机制,将学生课外锻炼参与率提升至 89% ;跨学科融合则聚焦“体育 + 科技”前沿领域,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商汤科技开设“计算机视觉与运动分析”课程,培养学生运用 AI 技术解析体育动作的实践能力,推动体育教育从技能传授向智能素养培育转型升级。
(四)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生态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协同 + 国际联动”拓展发展路径:校企合作方面,与体育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并定制培养方案,如李宁公司联合 20 所高校设立“运动装备创新实验室”,孵化出销售额超 3000 万元的量产智能篮球鞋;国际交流领域,借助“一带一路”体育教育联盟深化合作,成都体育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传统武术现代化”研究,其成果获国际体育科学学会(ICSSPE)权威推荐,形成“产教融合育人才、跨境合作拓视野”的双向赋能格局。
四、挑战与对策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面临三大挑战与针对性对策:一是区域发展失衡,中西部高校体育经费仅为东部 1/3 且场地达标率低 27% ,需通过 " 体育文化帮扶计划 " 推动东中西部 56 对高校结对共建;二是数字化转型滞后,仅 38% 高校建成体育大数据平台、 15% 教师掌握 AI 教学技术,应依托 " 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 " 开展专项培训,如阿里巴巴与教育部合作项目已培训 1.2 万人次;三是文化认同弱化,00 后对传统体育参与度较 90 后下降 19% ,需创新传播形式,河南大学将少林功夫与街舞融合打造《功夫少年》短视频,获 2 亿播放量并带动课程选课量增长 300% ,为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提供新范式。
五、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强国战略的微观基础,需以系统思维推进目标重构与路径创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1)元宇宙技术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2)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3)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的中国话语权构建。通过持续深化改革,高校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体育文化全球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丽华 .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三重维度与实践路径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2] 裘鹏 ; 刘玉玺 . 新时代我国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基因谱系构建探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01)
作者简介:徐永辉(1981 年9 月),女,武汉,汉族,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