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话日语教育者—从行业生态中寻找自我提升的“他山之石”

作者

施燕妮 陈茗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四的日语专业学生,我时常思考着人生的职业方向。在众多的可能性中,日语教育这一个领域深深吸引着我。然而,我心里却堆满了疑问:面对 AI 技术的冲击,传统的日语教育机构是否还有竞争力;当下的培训机构需要什么样的老师;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哪些技能;作为非师生,我该如何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

带着这些困惑,我跟随课题组深入厦门部分外语培训机构进行调研。机构的经验让我明白,与其纠结行业现状,不如先看清自己的短板——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最终都变成了指引我提升自身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路标。

1. AI 技术的冲击,传统日语教育机构仍然焕发生机

1.1 传统日语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与体系

传统日语教育机构的目标群体主要为有意向学习日语或提升日语能力的个人和群体。包括学生、职场人士、赴日人士、以及有志于考取日语相关证书的人群。并且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标准化教材和等级化课程体系(如 N5-N1),注重语法讲解、句型操练和应试训练,通过单元测试、模拟考试等量化评估手段确保教学效果,帮助学习者快速提升日语水平并达成学习目标。

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模式虽然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也存在课堂互动不足、个性化教学缺失等局限性,促使行业逐步向更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转型,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2 传统日语教学机构的多方位转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语言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传统日语教学的机构教学板块在拥有高考日语教育、日本留学规划、职场商务的传统日语语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配备了专门面对意向赴日留学学生的辅导,签证支持以及院校对接的服务,以及在职场商务日语的教学上进一步地深入开展专门领域的教学。其商业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语言学习的单一收入,转变成了“语言培训 + 留学 + 就业”三位一体服务的形态。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 AI 答疑和线上课程具有便利性优势,但线下机构通过师生之间实时互动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个性化指导,这是技术难以复制的深层价值。因此,当机构能同时提供精准的知识传递与人文关怀时,日语教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便愈发清晰。

当代日语教育正在经历价值重构,从单纯的应试辅导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培养。这种价值转型不仅顺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更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推动日语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具内涵的方向发展。

2.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驱动岗位结构演变

随着日语学习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教培机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岗位,其岗位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衍生出多类新兴岗位的复合型结构。调研发现,在保留日语讲师的核心教学岗位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课程顾问、文案策划及运营专员等新型职能岗位。

其中,课程顾问需要具备一定的日语水平,主要负责学员需求分析、课程规划工作以及学习进度追踪。文案策划则需要有出色的中日表达能力、创意思维和热点捕捉能力以及基本的设计软件操作能力。运营专员需要新媒体运营工具使用能力、基础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危机公关能力,主要是对官网、APP、小程序维护,学习群互动与活跃度维护以及对学员学习行为数据挖掘。

培训机构岗位的多元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使入职人员不仅能发挥语言优势,还能结合自身兴趣与技能,在教培行业中找到更适合的发展路径。因此,对于有意进入该领域的学生而言,积极拓展跨岗位能力,将有助于把握更多职业机遇。

3. 当代日语教育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与跨领域技能

3.1 日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评估体系

日语教育机构在实际教学能力评估中建立了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除基本的专业资格证书以及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外,教师还需具备“仪容仪表、教学演示、课件制作”三个维度的专业素养。评估体系尤其关注教师的课堂互动能力,包括有效调动学员参与课堂,以及将复杂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的能力。

这种综合评估标准反映出行业对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即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专业能力,还需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体现了当代日语教育从单纯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型趋势。

3.2 教师教学角色的现代转型路径

当代日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语言实践的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如优质的口语教学普遍采用“情景模拟 - 游戏互动 - 即时反馈”的三段式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沉浸式语言环境和开展互动性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教学转型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除扎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需具备二语习得理论素养、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即时的课堂观察与反馈能力。特别是在数字化教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还需要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即将进入行业的日语专业学生而言,应当以“专业证书 + 教学技能 + 技术应用”的三维能力模型为指导,系统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

4. 跨学科教育经验对日语教学能力的补足作用

跨学科教育经验对日语教学能力的补充作用体现在教学能力的通用技能、教学创新及专业发展优势上。教师在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学生互动方面形成的能力,能有效转化为日语教学中的独特支持。具体而言,语文或英语教学中培养的语法讲解技巧、数学教学所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均可为日语语法教学提供独特的教学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教学创新方面,具有多元学科经验的教师能够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创造性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如利用历史学科的情景模拟法可有效提升日语文化教学的效果,运用艺术学科的创意表达方式则能显著丰富口语练习等形式。

此外,在当代教育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学科教师更能适应“语言 +”的专业教学需求,如商务日语、科技日语等复合型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系统整合可迁移的教学技能、开发学科融合的特色教法,将多元知识背景转化为独特的教学优势,实现从多学科教师向复合型日语教育者的专业蜕变。

结语

此次对日语教培行业的调研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者需在专业能力与人文温度之间找到平衡。行业正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教学需求多元化推动岗位多样化,为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师资标准日趋规范化,要求教师构建“专业证书 + 教学技能 + 技术应用”的三维能力体系;三是跨学科经验的价值凸显,教学能力的可迁移性成为非师范生的独特优势。作为即将入行的新生力量,我们既要夯实语言基础、考取专业资质,也要培养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核心能力,同时善用跨学科背景创新教学方法。日语教育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唯有持续进化,方能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蒋忞 . 培养大学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探索——以高考日语生为例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5(10): 150- 153.

[2]陈永平“. 三教” 改革视域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2025(12): 38- 40.

[ 施燕妮,女, 2022 级本科生][ 陈茗,女,指导教师,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