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机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作者

孙润峰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026099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机化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农机化促进农民增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具体贡献,从政策支持、服务供给和科技创新三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方法,旨在探索新时期农机化助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化;农民增收;农机服务

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创新服务模式为农民创造新的增收空间。深入研究农机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机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机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灵活多样、优质高效的农机服务。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主要农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高端智能、复式多功能农机装备加快推广,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来看,中国农机化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正在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二、农机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

(一)降低生产成本提效益

农机装备的应用能够减少农业生产投入,节约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质消耗,降低灌溉、收获等作业环节的用工成本。以小麦生产为例,与人工收割相比,联合收割机收割每亩可节约成本50-80元。同时,农机化能够缩短农事操作时间,提高农时利用率,减少气候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据测算,小麦机械化收获可较人工收获提高效率10倍以上,每亩节本增效可达100元左右。农机化为农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扩大经营规模增效益

机械化作业能够突破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使单个农户能够承担更多的农事操作任务,扩大土地经营面积。2020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3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0.1%,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民可以利用先进农机高效便捷地完成农业生产环节,破解“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瓶颈制约。农机作业效率较人工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农民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二、三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多种经营和多元增收渠道[1]。农机化为土地规模化、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为农民增收拓宽了空间。

(三)提升产品品质增效益

现代农机装备融合了先进的农艺农技,能够实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植保无人机等精准作业,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据统计,应用北斗导航进行精准播种,小麦亩产可增加30-50公斤,每亩增收100-150元。高性能的烘干机、清选机、加工机等设备提高了农民售前初加工能力,改善了农产品的外观品相和品质等级,提升了农产品的商品性和附加值。农机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为农产品溯源、产地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可能,促进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2021年,全国绿色食品产量达到2.2亿吨,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了农民组织化生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创新服务模式增效益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围绕农机服务需求,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日趋成熟,为农民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的全程全面机械化生产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42.2万个,农机服务组织联结农户数量超过7800万户。农机服务组织通过规模化集约化运作,降低了农机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效益,农民购买服务既节省了农机具购置成本,又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农机服务。创新的农机服务模式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让分散的小农户共享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首先,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机购置补贴额度和补贴档次,加大对大中型、智能化、复式多功能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例如,对购置大型拖拉机、高端收获机械、植保无人飞机等给予重点补贴,对购置智能化程度高、作业精准高效的农机产品给予优先补贴,提高农民购置使用先进农机的积极性[2]。

其次,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报废更新等配套支持政策,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例如,对开展农机托管、订单作业等服务的农机合作社给予作业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程全面优质高效的农机化生产服务,让农民享受农机化红利。

(二)提升农机服务供给能力

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农机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的农机化生产服务,提升农机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机管理、维修、培训等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机作业服务保障能力,为农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农机综合化服务。例如,建立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整合农机推广、维修、培训、信息等服务资源,实现农机服务、农技推广、农资供应一站式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服务保障。

加快发展农机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创新农机服务组织融资模式,拓宽农机服务组织融资渠道,破解农机服务组织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发展瓶颈。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机服务组织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政银担”等多方合作模式,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融资可得性。例如,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信贷业务,探索开展农机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农机服务组织扩大农机装备和提升服务能力。

(三)强化农机科技创新应用

一方面,应支持农机科研院所、制造企业加强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机装备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农机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例如,开展智能农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共性技术,研制自动驾驶拖拉机、采茶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加快将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到农机装备中,推动农机装备向高端智能、复式多功能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建设"互联网+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农机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农机作业工艺,利用物联网实现农机精准调度和农机装备管理,提高农机化生产智能化水平。例如,推广应用农机作业远程监控、农情监测预警、农产品溯源等智慧农业系统,建设农机大数据中心,提供农机选型、调度、诊断、维修等精准化服务,推动农机装备由机械化作业向信息化管理转变,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和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化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服务模式等多个途径,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农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农机科技创新应用,推动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申济广.探讨深化农机化进程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低碳世界,2020,10(10):188-190.

[2]敖志江,杨艳华.深化农机化进程,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南方农机,2019,50(0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