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容设计与教学策略

作者

王小丹

四平市第三中学校 吉林四平 136001

引言

基于政策导向与实践需求,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协同教学。结合教学案例,聚焦“内容设计”与“教学策略”两大核心,试图构建可操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1 新时代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教育语境,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强调教育的政治属性与价值引领功能,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思政协同育人要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导向,以历史学科为载体,通过知识融合、方法创新、机制协同,从而实现历史知识传授、思政教育的双向赋能,而非简单“学科叠加”下的教学。从课程本身来看,历史学科涵盖中华五千年文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相关的内容,涵盖着“四个自信”的教育素材,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从新时期的发展来看,我国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其他学科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要求;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历史课程要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当下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击,要通过历史及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落实“双减”政策,通过课程融合来提升教学效能,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2 新时代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容设计

以“历史主线”为径,“思政元素”为维,围绕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关键历史概念”三个维度,挖掘背后的价值内核,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内容:

中华优秀文化模块,如选择“百家争鸣”的儒家的“仁政”、道家的“和谐”思想、四大发明中挖掘科技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敦煌文化中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等素材进行教学。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历史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革命文化模块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土壤,可选择“五四运动”中青年担当与爱国精神、“红军长征”中的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精神、“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与家国情怀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体会“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从而培育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模块,可选择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等主题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从而厚植“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3 新时代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策略

3.1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历史课堂目标多聚焦“知识与能力”,导致思政课程目标被弱化。协同育人背景下,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目标设计中,从而形成“三维协同融合”目标。知识目标倾向于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则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技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价值目标是指学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2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单一的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情景化、体验式教学来让学生“走进历史”,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思政元素。如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的方式来创设真实的历史场景。以“西安事变”为例,教学中播放《西安事变》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理解“民族大义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导向。也可通过项目式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项目式学习以历史问题为驱动,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知识点的讨论,如在“一带一路”的学习中探究中国的对外交往中的“变与不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写报告等。通过项目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3.3 实现嵌入式的改革

思政教育和历史课程的融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融入,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全流程中,和知识讲解之间自然地衔接融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问题链来引发价值思考,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教学中,提问:“为什么郑和的船队携带大量丝绸、瓷器,而哥伦布的船队携带枪支、圣经?”这一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比中西方航海的目的,初步感知“和平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差异,给后续学习“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者”埋下伏笔。在探究环节,提供多元史料,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其中渗透价值观引导。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提炼规律,和现实发展相关联,从而达到价值引领的目标。

3.4 改变协同教育机制

思政与历史的协同育人要打破学科壁垒和校际边界,从而建立起教师、家长、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比如定期开展“同上一节课”“跨学科备课会”共同设计融合教案深化教学内容。邀请家长中的“历史爱好者”参与课堂,分享家族史与地方史,组织“家庭历史调研”活动,让学生从“小家庭”的变迁感知“大时代”的发展。教学还要与当地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合作,开展“行走的 思政课”,引进微课、数字文物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创新,历史课程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阵地,更是价值引领的精神高地。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协同,推动思政协同育人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共生”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碧珍 . 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22(11):8-10.

[2] 张芬芳 , 杨玉颖 . 亮起德育中的一盏明灯——漳州市精品校本课程“让历史照亮未来”教学设计与反思 [J]. 教育界 ,2021,(44):79-81.

[3] 师文浩 , 刘凝 , 李聪 .“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 [J]. 林区教学 ,2023,(08):32-37.

[4] 胡俊丽 , 林艳 . 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政价值发掘与实施路径探究 [J]. 辽宁教育 ,2024,(13):68-70.

[5] 刘俊利 . 由自发到自觉: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化品质的提升路径 [J]. 江苏教育 ,2024,(03):34-37.

[6] 穆亚萍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05):130-132.

[7] 张翌 .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下旬刊),2024,(10): 30-32+36 .

[8] 袁杰 . 深刻把握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政价值——以宏观视野与深度教学理念打造历史课堂 [J]. 成才 ,2024,(20):96-98.

[9] 霍晶晶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 [J]. 试题与研究 ,2025,(14):107-109.

[10] 达莉莉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