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陈树

泰安市服务业发展中心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地区实体经济的灵魂,是实体增加经济附加值、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所在。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重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浅析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发展方向。统筹衔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北京市将发展重心聚焦研发设计、商务服务、智慧物流三大领域,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上海市重点布局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等,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约 20% ,航运保险业务规模居全球第三;重庆市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物流业增加值突破4000 亿元。

(二)突出数字赋能,强调深度融合。打造“基础设施 - 应用场景- 生态体系”三层推进模式。上海市建成临港新片区智算中心,建立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园,推动航运大数据交易额突破 10 亿元;杭州市“城市大脑”日均调用量超 50 亿次,支撑“亲清在线”政策兑付平台实现资金秒到账;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创新“数据可用不可见”交易模式,挂牌数据产品超1200 个。

(三)突出绿色发展,增强发展潜力。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植入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构建。上海市绿色技术银行入库节能环保技术成果超 2000 项,在宝钢股份应用碳捕集技术实现年固碳 5 万吨;北京市中关村绿色科技创新中心孵化环保服务企业 312 家,绿色信贷余额达1.8 万亿元,创新发行碳中和债券规模占全国1/3。

二、泰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整体情况

近年来,泰安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持续向好,全市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02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622.1 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732.2 亿元,同比增长 5.4% ,增速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 0.4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5.8% ,拉动经济增长 2.6 个百分点;完成税收142.8 亿元,同比增长 6.1% ,高于全市 2 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43.5% 。

(二)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1. 金融业。2024 年实现增加值 169.1 亿元,同比增长 4.3% 。全市现有24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5 家小额贷款公司、52 家保险业机构。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 6871.62 亿元、5022.7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0.87% 、 11.13%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贷款分别同比增长 44.91% 、 24.17% 、 17.91% 。

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24 年实现增加值 51.1 亿元,同比增长 6.2% 。行业营业收入 22.3 亿元,同比增长 14.1% 。其中,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 85.99% ,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12.44% ,特别是工程建筑科技服务业营增速 34.8% ,对全市科技服务业营收贡献大。

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24 年实现增加值 138.2 亿元,同比增长 4% 。全市道路、水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516.7 公里,密度居全省第 5 位。泰山内陆港获评多式联运“一单制”省级试点,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全面完成,京杭运河柳长河段“三改二”工程实现通航。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4 年实现增加值 69.1 亿元,同比增长 14.2% ;规上营收73.3 亿元,同比增长 21.2% 。共举办了中国(泰山)国际矿业装备展等各类会展活动 116 场;2 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计营收12.26 亿元,税收1510 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低端服务较为普遍,如全市物流企业仍以基础运输、仓储服务作为主要业务范畴,高附加值业务的占比低。二是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如商贸服务企业欠缺期货套保、供应链融资等增值服务的相关能力。三是两业融合仍需提升。工业互联网需求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大,应用潜力有待释放,应用需求有待激发。

四、对策建议

(一)突出科技服务引领。构建“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生态协同”发展架构,着力发展研究开发及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三大业态。积极实施“科技 ”引领工程,依托泰山创新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载体,重点建设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研究开发服务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协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学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业态,打造集政、产、学、研、金、用、介为一体的科技服务生态。

(二)壮大物流商贸规模。以壮大商贸规模、优化物流设施、建设亮点工程为工作重点,着力完善商、运、仓、配环节的建设与协同,构建工业品、大宗商品、消费品商贸物流体系,拓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保税物流、智慧物流等物流业态,加快物流园区体系建设,打造集数据互通共享、行业监管、商贸交易、物流匹配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智化平台体系。推动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产服务型商贸物流枢纽。

(三)完善现代金融服务。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丰富多层次金融产品供给,加强培育上市“种子”企业。创新特色金融业态,培育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新模式。优化空间载体建设,探索打造金融集聚区,引入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等优质金融机构和高端人才资源,逐步打造成为具有产品创新力、产业服务力、经济贡献力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示范区。

(四)激活商务服务潜力。依托当地产业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与空间载体,吸引相关产业链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集聚,打造鲁中地区资源配置中枢。充分利用“泰山”品牌影响力,加强现有展馆设施智能化改造,结合泰山文化节、国际登山节等活动,构建“展览展示- 会议论坛- 商务洽谈”一体化服务链条。注重推动跨界融合,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与工业企业的人才供给对接,加强中介服务与绿碳经济的标准认证协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五)筑牢数字服务基石。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创新“数字 +”“发展模式。做精软件和信息服务,引强培育工业智能软件、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重点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布局面向工业、旅游、物流、商贸、政务等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体系。做深大数据服务,形成针对不同行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打造数据、技术、产业应用协同发展的数字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做大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双向融合,支撑打造消费升级的新动能增量、数字化转型的新动力引擎。

参考文献

[1] 李勇坚,夏杰长。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举措 [J]. 中国流通经济,2021,35 (1):22-32.

[2] 盛朝迅。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 [J]. 宏观经济管理,2023,(1):46-54.

[3] 肖兴志,王伊攀。政府支持、市场化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产业经济评论,2022,(3):113-128.

[4] 李慧中,许文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政府干预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 基于 2017—2021 年中国 285 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J]. 上海经济研究,2023,(4):29-40.

作者简介:陈树(1994.10-),男,汉族,山东济南,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