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视阈下琵琶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研究
丁一芮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23
一、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形成背景
德国地理学者里希特霍芬最先提出了“Seidenstrassen”(也就是“丝绸之路”)一词,它说的是连接中国与河东,以及印度的贸易交通路线。德国学者艾伯特·赫尔曼(1910)于《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当中提及丝绸之路的起始,“silk road”这个词开始被众多国家的学者采用,丝绸之路把中原核心地带的洛阳当作起点,贯穿欧、亚、非大陆,这条路上有从东往西以及从西往东的双向交流特性,涉及西亚音乐的东渐以及中亚音乐的交融。
在西亚音乐往东流传的过程里面,琵琶作为典型样板,其传入及发展充分体现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琵琶起源可追溯到久远的古代西域一带。公元前 2 世纪,“乌德琴”在中东西亚一带大范围地流传,它是琵琶的一个雏形。这种乐器借由丝绸之路,伴着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逐步传进中国去,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人们称它为“胡琵琶”,这与中原地区传统乐器存在明显差异:其半梨形共鸣箱、直直的颈和四弦的构造,凸显出异域风采。中国本土其实也有类似的弹拨乐器,称作“弦鼗”,它也为后来琵琶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琵琶在丝路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 丝路开辟至唐代:琵琶传入后实现的本土化融合
在丝绸之路正式开辟前,中亚地区已出现早期弹拨乐器的雏形,公元前 2 世纪,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来自龟兹、疏勒等地的曲项琵琶开始传入中原,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里面的伎乐人形象里,已经出现横抱曲项琵琶的演奏模样,其梨形音箱和四弦结构,和中原传统乐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此阶段琵琶演奏主要是西域音乐风格,多在佛教法会、宫廷宴乐这些场合运用。
直至隋唐这一阶段,琵琶实现了跟中原音乐文化的深度交融,初入中原的琵琶为曲项四弦琵琶。在形制上,梨样的共鸣箱、弯的琴颈、四柱无琴品构造、横抱着来弹奏。唐代“十部乐”制度进一步把琵琶提升到核心位置。宫廷乐师采取改良弦制、调整音位的做法,把西域琵琶的四弦四柱融入中原音律体系,造就出适合演奏汉族音乐的新架构,琵琶在汲取西域音乐元素的同时,结合中原传统的演奏手法。这说明,琵琶在隋唐后开始与中原本土琵琶融合。
(二)宋元明清:琵琶走向民间及地域化进程
随市民文化的兴起,琵琶渐渐从宫廷去往民间,宋代商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琵琶变为勾栏瓦肆中“小唱”的关键伴奏乐器。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道,李师师用琵琶演奏“弦索高弄”,展示出其市井娱乐的效用。 北宋汴京勾栏瓦舍里的琵琶独奏、合奏演出,推动了琵琶演奏技法的普遍流传。
这一时期琵琶展示出鲜明的地域风格,功能开始走向多样化。以《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性乐曲,体现出高昂雄浑的演奏风格;南方创立了以《瀛洲古调》为代表的文曲相关流派,强调细腻情感的倾吐。琵琶在戏曲、说唱艺术当中也得到普遍应用,好似苏州评弹内的琵琶伴奏,把吴侬软语跟琵琶旋律和谐融合,生成独有的江南音乐风格样式。
(三)近现代:琵琶传承的困境以及革新的探索
近现代社会变迁给琵琶流派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引发各流派特色技艺与文化内涵出现断裂的隐患。 丝绸之路周边的少数民族琵琶流派也面临着类似危机,如维吾尔族琵琶(热瓦普)在喀什地区形成的独特的演奏风格样式,曾存在丰富的即兴演奏传统以及地域化的曲目体系,但随着民间音乐活动出现减少,年轻一代的热瓦普演奏者更乐意学习流行音乐,导致传统流派的演奏技巧及文化内涵传承面临困境。这些断层情形,不仅损害了琵琶艺术的多元性,也造成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独特记忆面临消失的险情。
四、琵琶在丝路音乐文化的当代创新
(一)跨文化技法的融合和再造
在技法的突破上,琵琶曲目《老童》的作曲家运用了诸多演奏技法以塑造音乐形象,借助大拇指挑弦,跟中指、食指的正反弹奏进行配合,为乐曲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真切地展示出老童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双带音”属于该曲难度偏高的技巧:食指先确切地按在三、四弦上,再用无名指一同带起琴弦,直到余音慢慢消散,该技法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整首乐曲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好似是作曲家人生感悟的映照,传递出历经困苦却始终积极的精神;而《童年》大胆跨越传统的界限,采用频繁转调及节奏的更改,展现出新奇的音乐理念,反映了现代琵琶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摸索,这些作品皆展现出当代琵琶艺术在跨文化技法运用和音乐表达上的新变化。
(二)琵琶艺术传播模式的数字化创新
如今数字技术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丝绸之路上的琵琶艺术碰到了传播模式变革的重要契机,传统的口传心授和舞台表演模式,跟不上当代社会快节奏、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数字化技术为琵琶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开启了新路径,短视频、线上音乐平台、虚拟现实等媒介的涉入,不仅冲破了地域与时空的局限,还使古老的琵琶艺术以年轻、国际化模样融入大众生活。
短视频平台促成琵琶艺术的“破圈”传播,以抖音博主“柳青瑶”创作的《兰陵王入阵曲》为例,把激昂的琵琶演奏跟古风特效结合在一起,视频播放量已超2 亿次,她把西域音乐元素加进了《丝路回响》系列作品,让传统艺术更贴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敦煌研究院也借助发布 AI 复原的敦煌壁画琵琶演奏短视频,以数字技术重现古乐器的演奏,相关话题播放量达5000 万以上。
VR 技术和数字教育产生了新的体验与学习样式。2023 年,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合作的“数字敦煌·丝路琵琶”VR 展览,让观众打破时空的局限,近距离端详琵琶演奏的细节。就教育方面而言,“小叶子智能陪练”APP 开办了丝路琵琶的课程,采用 AI 技术助力学习者校正指法;B 站 UP 主“琵琶大师兄”的教学视频借助艺术式说明,招来大批网友学琵琶,冲破了琵琶艺术传承的时间与空间束缚。这些创新传播模式不光扩大了琵琶艺术的受众数量,更让古老的丝路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重新绽放光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给出了新途径。
结语
琵琶从西域传入华夏中原,经历本土化优化与多元文化的聚合,既有着龟兹乐舞的异域特色,也凝聚着中原乐理的审美累积。当代琵琶艺术依靠技法融合、数字赋能以及跨界实践,完成了从“传统器物”到“文化符号”的发展过渡,既在民族音乐步入现代化进程中维持琵琶艺术的民族韵味,也在全球大背景下构建着中华文化交流对话的话语,琵琶艺术传承需把“守正创新”作为内核,在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中激活丝路音乐文化的活力,使此古老乐器继续作为文化纽带,传送跨越岁月的文明余音。
参考文献
[1] 申文聪 . 探究古丝绸之路上五弦琵琶流变 [J]. 艺术大 观 ,2023,(05):128-131.
[2] 褚婉吟 . 琵琶艺术在新疆的传播 [J]. 乐器 ,2021,(12):64-67.
[3] 王鸿想 . 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以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为例 [J]. 黄河之声 ,2021,(22):16-18.
[4] 贾婷 . 丝绸之路上的琵琶历史源流分析 [J]. 民族音乐 ,2021,(04):11-13.
[5] 韩琰 .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以汉唐时期的琵琶及其弹拨乐器组合形态的演变为例 [J].艺术品鉴 ,2020,(02):351-353.
[6] 苏霓莉 . 探究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 [J]. 艺术科技 ,2019,32(06):137+148.
[7] 周菁葆 . 丝绸之路与东西音乐文化交流 [J]. 西域研究 ,1993,(02):1-7.
作者简介:丁一芮 (2000-05), 女,汉族,在读研究生,单位: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