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中球罐二次脱水工艺的技术难点与改进路径分析
董俊领
万华化学(蓬莱) 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在油气储运系统中,球罐作为高压液化气体的核心存储装置,其内部介质含水量直接影响设备运行安全、产品品质及工艺流程稳定性。为确保系统可靠运行,二次脱水工序作为关键控制环节得到普遍应用。随着储运介质种类增加和工况条件日趋复杂,当前脱水技术在效能、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本研究针对球罐二次脱水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分析可行的优化方案,旨在提高系统综合运行效能与工程应用价值。
一、油气储运球罐二次脱水工艺的工艺原理与技术背景
球罐作为油气储运网络内用于存储液化烃类及天然气液等高压力流体的关键装置,其内部介质所含水分必须精确管控,以避免设备锈蚀、管路冻结及相态紊乱等潜在风险。初次脱水处理后残余的水分仍可能损害介质纯度与工艺稳定性,因此需要实施二次脱水工序以实现更彻底的净化。目前普遍采用的二次脱水方法涵盖冷凝析出、吸附除湿和梯度相分离等技术,其工作机制主要依托于物理性吸附作用与相态平衡调节。
二、油气储运中球罐二次脱水工艺存在的典型技术难点
(一)复杂工况下分离效率波动影响脱水稳定性
在油气储运系统的实际运行中,球罐设备经常面临压力不稳定、温度波动以及介质成分变化等复杂工况条件,这对二次脱水工艺的分离效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常规的冷凝或吸附脱水装置通常按照固定工艺参数运行,当外部环境条件超出预设范围时,往往会造成脱水效果不稳定,最终导致水分含量超过标准限值。特别是在设备频繁启停、负荷剧烈波动的运行状态下,脱水设备难以迅速适应工况变化,不仅会干扰后续工艺的稳定运行,还会增加设备腐蚀和管道结冰的潜在风险。
(二)吸附材料选择与更新频率难以满足运行经济性要求
在球罐二次脱水处理环节,吸附干燥作为主流技术方案,其关键要素集中于吸附介质的筛选与效能优化。但常规干燥剂包括硅胶颗粒、活性铝氧化物等材料普遍面临有效接触面积不足、吸湿能力较弱、热稳定性欠佳等缺陷,使用周期较短且需频繁更换,间接推高了设备维护费用。尤其当处于湿度较大、温度偏高或处理量激增的工况时,干燥介质性能衰退明显,制约整套装置的持续平稳运转。此外,物料替换作业必须中断生产流程,既加重了维护负担,又造成设备有效运行率下降。
(三)自动控制系统集成度低导致操作依赖人工经验
目前大多数球罐二次脱水工艺仍采用半自动或人工操作方式,系统整体协调性不足,关键运行指标包括温度、压力及含水量等参数的监控与调整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判断。这种控制方式不仅存在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不足的缺陷,在异常工况下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直接影响脱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能。此外,由于缺少基于数据分析的闭环调节机制,脱水效果的实时评估与动态优化难以实现,制约了工艺水平的持续改进。随着油气储运领域智能化转型的推进,建立高度集成化、可视化、自动化的控制体系,已成为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脱水工艺可靠性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三、优化球罐二次脱水工艺的技术策略与工程改进路径
(一)优化分离条件配置提升复杂工况下工艺适应性
为解决球罐二次脱水在油气储运复杂工况下的效能不稳定现象,必须从工艺参数调整方面着手,改善分离条件以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与运行可靠性。首要任务是构建综合考虑介质组分、温度压力参数、负荷波动等多变量关联的工况响应模型,为脱水设备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实时调控提供依据。对于冷凝分离环节,建议实施动态温压调控方案,使冷凝温度能够准确跟踪露点变化趋势,从而优化分离效果;在吸附脱水环节,则需科学调节原料流速与吸附剂再生周期,以此提升脱水装置应对压力扰动的调节性能。
(二)选用高性能复合吸附材料延长系统运行周期
在球罐二次脱水工艺中,吸附介质的选择至关重要,其特性直接影响脱水效果与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常规吸附剂包括活性氧化铝和硅胶等材料,普遍存在吸附能力不足、耐热性能欠佳、使用寿命较短等缺陷,导致需要经常更换,从而提高了维护费用。为延长设备运行时间,建议采用先进复合吸附材料,例如分子筛复合材料、纳米级多孔介质等,这类材料拥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选择吸附特性,可大幅提升脱水效能与再生性能。同时,选用低温条件下即可再生的材料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构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精准在线脱水管理
针对传统球罐二次脱水工艺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响应迟缓的现状,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成为优化工艺流程的重要突破口。采用多通道传感装置同步监测温度梯度、压力波动及含水率变化等关键指标,建立动态数据采集网络,为工艺参数调整提供可靠支撑。在自动化执行环节,可部署基于 PLC/DCS 架构的控制中枢,整合气动阀门调节、程序切换算法与多级预警功能,精确控制冷凝工况、吸附时长及再生循环参数。
结语
球罐二次脱水技术在油气储运环节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运行效能直接影响介质品质与储运安全。目前该工艺存在吸附剂性能欠佳、工况适应能力有限、自动化程度不高等技术瓶颈。本研究针对核心问题,提出优化分离参数、改进吸附剂配方以及建立智能控制体系等解决方案。后续应着重推进工艺系统整合与智能改造,持续提升脱水效能与运行可靠性,为油气储运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旭 . 油气储运工艺的优化策略分析 [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10):47- 49.
[2] 张生龙 . 油气储运工艺的优化分析与研究 [J]. 内江科技 , 2024,45(3):29- 30.
[3] 黄咏涛 . 油气储运工艺的优化措施探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2023, 43(21):163- 165.
[4] 谈瀚 . 油气储运工艺的优化策略探讨 [J]. 石化技术 , 2024,31(9):242-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