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和策略分析

作者

纪龙龙

宁津县津城街道办事处 山东德州 2534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进步,农业技术持续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对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玉米和大豆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有所增长,但复合种植技术领域仍存在若干挑战亟待解决。本文将依据山东省玉米和大豆的实际种植状况,详细探讨玉米与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关键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

为了推动我国玉米和大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正深入探索并积极推广二者的复合种植技术。这种种植模式以其适应性广泛、种植要求不高以及适宜混合种植的特点而备受青睐。实践证明,玉米和大豆的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中国农业中取得了成功,有助于提升农户的经济收益。

1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

混合种植玉米和大豆的策略已被广泛接纳,因其能优化土地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农作物总产量。这种玉米与大豆的条带式混种模式已逐渐取缔了传统的单一种植方式。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育了全球22%的人口,这彰显了我国在农业领域的显著成就。农业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找到了在有限土地上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产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玉米和大豆的混种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由于两者在土壤需求、环境适应性和生长条件上有共通之处,通过科学布局,可以实现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这种混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间距和比例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一地双收”。一方面,两者对温暖气候、水分和氧气的共同需求允许它们共享相同的养护措施,降低了农民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大豆的根部能固氮,为玉米提供必要的营养,而玉米的根部则能释放酸性物质,帮助土壤中不易溶解的矿物质分解,为大豆提供养分。这种共生关系减少了化肥的依赖,有利于环保,同时也减轻了农民施肥的工作压力。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减少了人力投入,缩短了种植周期,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工作效率。相较于传统种植方法,玉米与大豆的条带混种模式更适合大规模机械化操作,预设的机械作业空间使其操作更加简便。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产量,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出错风险,还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种植,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力推动了我国玉米和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

2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策略

2.1土地及种子选择

在开始播种之前,首要任务是对所有候选地块的肥力进行全面评估,优先选择那些土壤肥沃、质地疏松且富含养分的地域作为种植区。理想的种植地应是平坦开阔的地带,确保阳光充足,避免有高大植物遮挡作物的光合作用。务必避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方,因为雨水积聚可能导致的排水不畅会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在充分权衡这些因素之后,对选定的土地进行耕作,以创造一个平整适宜的种植环境。同时,要在耕地周边开挖排水沟,以防范可能的洪涝灾害。种子的质量对最终的收成量和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复合种植中选择种子时,种植者必须高度重视。所选种子需适应山东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具有良好的耐密性、抗逆性和便于机械化收割的特性,以促进两种作物的共生。播种前,种子需经过科学处理,以保证发芽率并防止病虫害。对于山东地区的大规模种植,雪甜品种的玉米因其生长周期短、品质优良和高经济效益而成为理想选择。大豆则推荐青酥品种,它的成熟期约为70至80天,豆粒饱满、色泽亮丽、口感上乘,深受市场喜爱。雪甜玉米和青酥大豆的生长周期相仿,便于统一管理,能有效提升种植者的劳动效率。

2.2种子的处理与播种

为了确保玉米和大豆能适应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需要筛选掉不饱满和不适宜的种子,只保留健康的种子,并在阳光下晾晒3小时以促进生长。接下来,种子需进行药剂处理,采用40%的新硫磷乳油,比例为种子总重的1%,以刺激种子萌发和生长。在玉米的两叶期前,苗床温度应维持在25~30℃,两叶期后则保持在16~20℃。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前上市,种植者需适时播种。首先对玉米实施保温措施,然后在玉米育苗期结束后,每穴播种3粒大豆。雪甜玉米的理想播种期通常在4月中旬,而青酥大豆则在4月下旬。雪甜玉米对温度、光照和气候条件敏感,不耐高温高湿,故播种应避开此类天气。

2.3设置植株行距

种植模式规定了玉米和大豆的精确种植间距。种植者需事先规划,以简化后续工作。种植密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通风和光合作用,降低产量;过低则会浪费土地,减少收益。因此,必须确定适当的间距,同时考虑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此种植技术的核心是"宽窄行",通过扩大行距和缩小株距,使得高秆玉米和矮秆大豆形成层次,互相促进,增强边际效应,确保两者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采用南北向的垄台,垄面1.5m,沟面0.4m。每垄窄行种植2行雪甜玉米和3行青酥大豆。实验表明,雪甜玉米的理想密度为5200株/km2。因其纯白的特性,为了避免品种间的授粉混淆,降低商品价值,应将其单独种植,与其他品种保持至少300m的距离,或者确保不同品种的开花期错开至少15天。青酥大豆的适宜密度则是29000株/km2。

2.4进行科学管理

鉴于玉米和大豆在生长环境上的相似性,它们的灌溉和肥料管理可同步进行,从而提高效率,减轻农民的工作负担。这两种作物在生命周期中都需要大量水分,但过度的水分,如洪水,可能对其造成危害。因此,雨季时应及时排水,防止玉米和大豆遭受淹渍,以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干旱季节,应用节水滴灌技术对玉米和大豆进行灌溉,以防止因缺水导致的生长受阻。为了确保足够的养分供给,以维持玉米和大豆的预期产量和质量,需定期监测土壤养分,并在必要时补充肥料或营养液。

2.5防治病虫害

为了确保玉米和大豆的高产并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农民需注重清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如果播种前发现田地杂草过盛,应使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彻底除草,直至不影响作物生长。播种后至出苗前,也应进行封闭式除草措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提前预防,农民可参考历史记录,对种子进行预处理,以防止常见病虫害。幼苗出土后,可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病虫害,以最大化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经济效益。

3结语

总的来说,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减轻了土地压力,同时也优化了农作物种植流程,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然而,当前的技术仍有改进空间,以进一步提升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萍.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3):151-152.

[2]贺昌国.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