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逻辑维度与实践路径研究
李欣怡
341226200203013822
一、引言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情怀、崇高的教育理想与精湛的教育智慧,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深入研究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维度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逻辑维度
(一)理论逻辑: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课育人的内在契合
教育家精神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等为核心内涵 。中学思政课的本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
从学科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家精神中对学生个性发展、道德提升的关注,与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一致。同时,教育学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思想,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促使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辨能力。
(二)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回顾中国教育史,从古至今,教育家们始终秉持着深厚的教育情怀与使命担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这些教育思想中蕴含着对育人本质的深刻理解,为后世教育家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近现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将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张伯苓先生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南开学校,培养了大批爱国人才。他们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在思政教育领域,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动员群众、凝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思政课不断发展完善,一代代思政课教师传承教育家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思政教育对教育家精神的迫切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需要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师只有践行教育家精神,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与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
三、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厚植教育情怀
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如定期参加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培训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同时,要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为工作动力,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真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育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专业素养,锤炼教育智慧
1. 加强学科知识学习: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及时关注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方针,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2. 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微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撰写教学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思政课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为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智力支持。
(三)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育家精神强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中学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言行举止、道德品质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关爱学生、廉洁奉公。同时,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志愿服务经历、关爱他人的事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价值观的力量,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拓展育人空间
中学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与学校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与学科教师合作,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与班主任配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与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四、结论
中学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必然要求。通过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提升专业素养、注重言传身教以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中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Z]. 2019.
[3] 顾明远 . 新时代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 [J]. 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4.
[4] 王炳林.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 檀传宝 . 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教育家精神 [J]. 教育研究,2023(11):4-12.
[6] 冯刚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 黄向阳 . 德育原理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