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自然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热则耶姆·穆合塔尔
新疆喀什疏勒县罕南力克镇中心幼儿园
在学前儿童成长进程中,社会行为发展占据关键地位,直接影响其未来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与城市环境相比,乡村自然环境作为独特教育资源,优势显著。它不仅拥有开阔空间,有大片田野、山林、溪流供儿童自由探索,还蕴含丰富自然资源,四季景观各异,动植物种类繁多。同时,乡村充满生活气息,邻里互动频繁,环境宁静且空气清新。深入探究乡村自然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能为儿童教育开拓新路径,充分挖掘并发挥其育人价值。
一、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
乡村自然环境独具魅力,为学前儿童成长提供了别样天地。其空间开阔,有大片田野、山林、溪流等,儿童可自由奔跑、探索,感受自然的广袤与包容。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四季变换带来不同景观,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还有各种动植物,为儿童提供丰富认知素材。乡村自然环境充满生活气息,邻里间互动频繁,儿童能接触到淳朴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此外,乡村自然环境相对宁静,远离城市喧嚣与污染,空气清新,能让儿童身心得到放松与滋养。这些特点使乡村自然环境成为学前儿童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促进社会行为发展的理想场所。
二、乡村自然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合作意识
乡村自然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大量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契机。在乡村的农田里,儿童们会参与简单的集体劳作,如一起拔萝卜。萝卜扎根较深,单个儿童很难将其完整拔出,只有几个儿童围在一起,有的抓住萝卜叶子,有的帮忙稳住身体,喊着口号一起用力,才能顺利拔出萝卜。又如在搭建乡村风格的“秘密基地”时,儿童们要共同商讨选址、设计结构,有的负责收集树枝、树叶等材料,有的负责搭建框架,有的负责装饰。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们不断交流想法、调整分工,逐渐明白合作能让目标更快达成,从而培养出合作意识。
(二)增强分享观念
乡村自然环境中的丰富资源与互动场景,让分享行为自然发生。乡村的果园是分享的天然场所,当果实成熟时,儿童们一起采摘。采摘到的水果数量有限,大家会主动把水果分给同伴,共同品尝甜蜜。而且,乡村的野餐活动也是分享观念增强的好时机。儿童们会从家中带来各自喜爱的食物,在野餐时,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换。有的带来香甜的玉米,有的带来酥脆的饼干,大家在分享中感受到快乐,明白分享能让快乐加倍,进而逐渐增强分享观念。
(三)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
乡村自然环境中的人际互动和自然情境,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乡村邻里间关系融洽,儿童们经常能看到长辈们互帮互助的场景,如帮忙修缮房屋、照顾生病的人等,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当有同伴在溪边玩耍不慎滑倒时,其他儿童会迅速上前扶起,并关心询问是否受伤;当看到小动物被困在陷阱里时,儿童们会一起想办法解救。这些亲社会行为在乡村自然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促使儿童更加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四)提升解决冲突能力
乡村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互动,让儿童有机会面对并解决冲突。在争夺自然材料(如漂亮的石头、独特的树枝)时,儿童们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时,他们会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先看到的,应该给我”,同时也会倾听对方的意见。经过沟通,他们可能会决定轮流使用,或者用其他物品进行交换。在户外游戏中,如果对游戏规则有分歧,儿童们会共同讨论,重新制定规则,直到达成一致。通过这些经历,儿童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解决冲突的能力。
三、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乡村自然环境教育
乡村学校和社区应将自然环境教育纳入学前儿童教育体系。可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适合学前儿童的乡村自然环境教育教材,内容涵盖乡村的动植物、地理风貌、传统习俗等。例如,在教材中介绍乡村常见的鸟类,让儿童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兴趣。同时,定期开展自然环境知识讲座,邀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或自然爱好者为儿童讲解乡村的自然奥秘,如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季节变化对自然的影响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自然观察角、展示乡村自然标本等方式,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和学习自然知识,培养他们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为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创设丰富的自然活动场景
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为学前儿童创设多样化的自然活动场景。在田野里,可以开展种植活动,让儿童参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环节,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山林间,组织儿童进行寻宝游戏,提前在山林里隐藏一些与自然相关的小物品,如树叶书签、石头画等,让儿童分组寻找,在寻找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溪流边,可以开展水质观察和净化小实验,让儿童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同时引导他们共同保护自然环境。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举办特色活动,如春季的赏花节、秋季的丰收节等,让儿童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魅力,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
家长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陪伴者,应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活动。学校和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培训会,向家长传授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教育儿童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引导儿童观察自然、如何鼓励儿童与同伴合作等。同时,组织亲子自然活动,如亲子野餐、亲子植树等,让家长和儿童一起在乡村自然环境中互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此外,还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分享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教育儿童的经验和心得,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结论
乡村自然环境以其独特优势,在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开阔空间、丰富资源、浓厚生活气息及宁静氛围,为儿童提供了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分享观念、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以及提升解决冲突能力的理想环境。通过加强乡村自然环境教育、创设丰富自然活动场景、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等举措,能进一步挖掘乡村自然环境的育人潜力。未来,应持续关注并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这一宝贵资源,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儿童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喜梅. 开展户外冒险游戏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09):127-129.
[2] 厉丽 . 基于乡土资源的游戏化园本课程实践 [J]. 山东教育 ,2021,(51):14-15.
[3] 顾 小 芳 . 农 村 自 然 资 源 融 入 幼 儿 户 外 活 动 的 实 践 [J]. 广 西 教育 ,2019,(45):154-155.
[4] 张亚娟 .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研究 [J]. 新课程( 上 ),201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