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 “两核四维”就业育人体系研究
陈宗胜 胡立男 肖祖鹏 曲丹 田媛 李继成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 2024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辽宁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均强调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与企业作为推动就业育人的两大核心主体,其深度合作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两核四维”就业育人体系,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入发展,实现教育、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这种现象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尤为突出,使得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未能及时跟进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3. 学生就业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就业市场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和动力,导致就业准备不充分。这种现象在一些传统学科中尤为明显。
4. 企业人才获取困难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发现,难以找到符合其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新兴行业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这种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5. 实习实践机会有限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和实践机会。这种现象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影响了高校的就业率。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制约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性。因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就业育人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三、“两核四维”就业育人体系的构建
“两核四维”就业育人体系的核心在于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四个维度的协同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
1. 高校就业教育
高校应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规划讲座、模拟面试和简历制作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并提升求职技能。
2. 激发学生主动就业
高校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就业动力。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发展讲座、创业大赛、校友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推广优秀就业案例,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主动性。
3. 开展企业实践认知
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和行业动态,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邀请企业高管举办讲座,开展企业短期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合作等。
4. 推动实习实践
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实习基地,推荐和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并进行实习反馈和评估,确保实习效果。
四、解决策略与对策
1. 深化教育与产业融合
高校需与产业紧密结合,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匹配市场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验室、共享资源,高校可实现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高校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让学生接触最新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引入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业发展方向。此外,共建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可提供真实实验环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资源共享则能促进双方互利共赢,既提高教育质量,又推动产业升级。
2. 激发学生主动就业意识
高校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就业动力。建立个性化职业规划服务体系,组织职业测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目标并为之努力。定期举办就业形势分析会,请行业资深人士分享经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展示才华;邀请成功校友返校交流,讲述成长经历,增强学生自信和责任感。这些措施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就业准备,提升就业积极性。
3.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高校可通过校外实习、校企联合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加校外实习机会,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岗位,让他们参与具体业务,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拓宽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资助大学开展基础研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机会。此外,高校可与行业协会联合推出定制化培训计划,针对岗位需求进行专项训练,增强学生竞争力。
4. 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高校与企业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评估成效。设立固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工作经验积累机会,同时加深校企感情纽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如领导力、沟通技巧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整合资源形成教学、研发、生产综合平台,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吸引更多优秀师资加入。通过扎实基础建设,保障高校与企业长期稳定合作,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无缝衔接。
五、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例如,对与高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践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对积极参与就业育人的高校给予资金支持和表彰奖励。
2.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将企业实践融入教学过程。
3. 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高校企业就业育人信息化平台,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通过信息化平台,企业可以发布招聘信息和实习需求,高校可以发布人才培养信息和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可以查询就业信息和参与在线学习。
高校企业“两核四维”就业育人体系是一种系统化、全面化的就业育人模式,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该体系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优秀人才。
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创新就业育人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玲 . 基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探索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02):91-98.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4.02.013.
[2] 刘丹. 就业新形势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就业 ,2024(02):102-103.DOI:10.16622/j.cnki.11-3709/d.2024.02.037.
[3] 周熙 .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困境与进路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2(14):25-32.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2.14.004.
[4] 赵哲 , 宋丹 , 徐琪 . 工科优势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及深化路径——基于辽宁五所省属高校的调查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65-70.
[5] 陈艳茜 .“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提升策略研究 [J]. 职业技术 ,2023,22(0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