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核心素养在教材单元设计中的渗透

作者

曾永春

四川省冕宁县泸沽小学校 615602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等具有关键作用。对于刚踏入数学学习殿堂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在教材单元设计中合理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能为他们开启数学学习的大门,引导其正确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并运用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启蒙性。深入研究该教材单元设计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方式,对于提升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后续各年级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数学知识结构梳理与核心素养渗透

1.1 厘清单元所属数学思想和方法领域

以“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单元为例,该单元核心贯穿“转化思想” 与“ 模型思想”。比如计算 37+25 时,学生需将其转化为“ 30+20=50 ”“7+5=12”再合并的分步运算,这实质是把复杂运算拆解为基础模型的组合。教学中可通过“小棒捆扎”“计数器拨珠”等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将抽象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具象的“满10 根捆成1 捆”动作,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在解决“苹果有28 个,梨比苹果多15 个,梨有多少个”这类问题时,引导学生建立“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的数学模型,培养模型建构能力,这种从具体情境抽象出运算模型的过程,正是数感与运算能力素养的体现。

1.2 梳理单元内知识逻辑关系

在“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单元,教材内容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入手。这些知识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如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完全一样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观想象素养。从简单地认识图形到能够辨别不同图形之间的差异,再到通过拼搭图形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一系列学习活动呈现出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逻辑顺序。教师只有清晰把握这种逻辑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构建起关于图形认识的知识体系,提升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整合与核心素养凸显

2.1 提炼主题与划分单元

以“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为例,可提炼“破十法与生活问题解决”为主题,将单元划分为“算理理解”“算法掌握”“生活应用”三个模块。在“算理理解”模块,通过“12-5”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演示“破十”过程——把12 根小棒分成10 根和2 根,先用10 根减去5 根剩5 根,再与 2 根合并得 7 根,渗透“化难为易”的转化思想;“算法掌握”模块设计“减法闯关游戏”,将 11-9、13-7 等算式按“个位够不够减”分类练习,帮助学生建立“破十法”“平十法”的算法模型;“生活应用”模块则创设“超市购物找零”“班级借书登记”等情境,让学生用退位减法解决“15 元买笔花了 8 元,还剩多少元”等实际问题。这种整合方式将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融入主题教学,使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相辅相成。

2.2 分析核心素养在内容中的表现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为例,在该单元中,“认识不同面额人民币”部分可培养学生数感,学生通过观察 1 元、5 元、10 元等纸币及 1 角、5 角硬币,了解人民币面额体系,对不同数值货币有直观认知,像看到 5 元纸币,能意识到其代表价值是 1 元的 5 倍。在“人民币单位换算”环节,如 1 元 =10 角、1 角 =10 分,这涉及推理能力与等量代换思想,学生要理解元和角、角和分间进率关系,进行单位换算,从 1 元能换 10 个 1 角硬币,可推理出 2 元能换 20 个 1 角硬币,从而强化逻辑思维。“人民币简单计算”体现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创设“买文具”情境,一支铅笔 5 角,一块橡皮 8 角,买两样需多少钱?学生将 5 角和 8 角相加得 13 角,再换算成 1 元 3 角,在解决生活实际购物计算问题中,提升数学运算与应用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融合。

3 教学方法选择与核心素养培育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培育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创设“图形王国”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各种立体图形的王国,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介绍每个图形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主动去观察、探索不同图形的特征,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和学习积极性。

3.2 合作探究促进思维碰撞

在学习“100 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一单元时,可组织“小组闯关探究”活动。以“36+28”为例,先让小组用计数器、方格纸等工具探索算法:有的小组用计数器先拨 36 颗珠子,再拨 28 颗,发现个位满 10 颗需向十位进 1 ;有的小组在方格纸上用“先算 30+20=50 ,再算 6+8=14 ,最后50+14=64”的分步策略。小组汇报时,学生围绕“为什么要进位”“不同算法的共同点”展开辩论,教师适时引导发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本质。这种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笔算的算理算法,更培养了数学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使运算能力与逻辑推理素养在互动中生长。

3.3 运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在教授“数量间的加减关系”时,可借助“磁贴情境板”进行演示:左边贴3 个红色磁贴表示男生,右边贴5 个蓝色磁贴表示女生,通过移动磁贴让学生直观看到“男生比女生少 2个”“女生比男生多 2 个”,理解“比较关系”中“多”“少”的数量差。再如教学“连加连减”时,用“小火车进站”动画展示:第一节车厢有 4个小朋友,第二节上来 3 个,第三节又上来 2 个,通过车厢逐个连接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明白“4+3+2”是依次累加的意义。这种将抽象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操作或动态画面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有效培养数感与符号意识,为抽象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4 总结

将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在教材单元设计中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对数学知识结构的精心梳理,明确各单元所属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领域以及单元内知识的逻辑关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通过合理提炼主题、划分单元,深入分析核心素养在内容中的表现并确定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凸显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运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能更好地适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刘启林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9):123-125.

[2] 孟庆彬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S1):156-158.

[3] 李洁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现状与优化 [J]. 华夏教师 ,2025,(1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