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邹洪伟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13000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反映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需求。在“三全育人”理念被纳入国家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其一,教育模式仍以被动干预为主,心理咨询和危机处理占主导,预防性教育明显不足;其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专业师资短缺,部分院校仅能提供基础服务;其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合度较低。这些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影响了育人效果的发挥。

本研究旨在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路径。通过分析现有教育体系的不足,提出构建多层级联动机制、开发全周期课程体系、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等具体对策。研究重点关注如何整合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育人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覆盖面。最终目标是建立科学、系统、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实践参考。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理念与实施路径的脱节问题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进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首要矛盾是先进教育理念与实际实施路径之间的系统性脱节。这种脱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组织架构上,虽然多数高校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但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导致“全员参与”演变为“多头管理”。杨晨程的研究指出,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完善不够”的缺陷,表现为心理咨询中心、学工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协同,专业教师参与心理育人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

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理念与实践的割裂。尽管“全过程育人”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业全周期,但实际课程设置仍呈现碎片化特征。基础性心理健康课程多集中于大一阶段,后续学段仅以零星讲座或选修课形式补充,未能形成递进式培养链条。马春梅强调需要“加强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但现实中缺乏针对专业学习压力、职业规划焦虑等阶段性心理需求的精准教学设计。更突出的矛盾在于,心理健康课程与专业课程长期处于平行状态,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将心理引导融入学科教学的能力,使“全方位育人”难以落地。

部分高校将理念落实简化为文件传达或制度修订,未建立配套的培训、考核与反馈机制,使得先进理念最终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管理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与“问题性心理干预”的认知混淆,进一步导致资源分配失衡,预防性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与“三全育人”强调的前置引导目标背道而驰。

2.2 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的不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从校内资源看,各部门间存在职能壁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处、教务部门等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平台。马春梅指出,这种分散管理模式导致“全员参与演变为责任稀释”,专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职责,而辅导员又受限于专业能力,最终形成育人真空地带。校外资源联动更为薄弱,高校与医疗机构、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的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实际转介机制和危机干预联动效率低下。

人力资源配置呈现结构性矛盾。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普遍不足,部分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迫使咨询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危机干预,无力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差,辅导员因事务性工作繁重,难以系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虽具备学科优势,但缺乏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导致课程思政中的心理元素融入生硬。赵雪丽的研究强调,这种“专业师资单打独斗、辅助力量零散游离”的状态,使教育资源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这种资源碎片化状态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心理咨询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衔接不畅,学生获得的心理服务呈点状分布;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内容重复但互不补充,造成学生参与疲劳。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分配还存在马太效应,心理问题高发院系往往因表现“突出”获得更多关注,而潜在风险群体却因资源倾斜不足成为教育盲区。这种被动应对式的资源配置模式,与“三全育人”强调的主动预防、全面发展目标形成鲜明反差。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对策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与现有问题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

在全员协同机制建设上,需构建“校 - 院 - 班”三级联动体系。校级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统筹教务、学工、后勤等多部门资源;院系层面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对接专业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层面选拔培养朋辈心理骨干,形成网格化预警支持网络。重点突破专业教师参与度低的瓶颈,通过将心理育人纳入教师考核、开设“课程心理元素融入”工作坊等方式,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引导的有机融合。同时建立家校定期沟通制度,开发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线上课程,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效应。

保障机制上需完善三项支撑:一是建立专职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心理育人队伍;二是设立专项经费保障硬件更新与活动开展,确保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 2% ;三是构建“预防 - 干预 - 跟踪”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月度心理动态分析、季度效果评估等方式实现质量监控。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的制度基础,能有效解决资源碎片化与协同不足等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晨程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成才之路》,2025,(14):41-44.

[2] 李甜甜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J].《新丝路》,2025,(7):0099-0101.

[3] 孙丹懿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钩沉与路径探索 [J].《学周刊》,2025,(7):138-142.

[4] 马春梅 .“三全育人”视域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J].《科技风》,2024,(7):25-27.

[5] 李翔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4,(2):0138-0141.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思政专项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GS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