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汶川羌族音乐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俞丽亚 吴非 易珊
1 成都开放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2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大办公室 四川汶川 623000
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羌族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 彩的羌族民歌以及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自称 " 日麦 尔 南的四川省,特别是汶川地区羌族聚集地。 《汶川县志》 盖古风尚存也。”羌族人民能歌 歌 风俗歌及巫师歌。羌族民歌在当地新 典型乡村民族地方,途径;是传承非物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汶川 发展的路径,也让外面的人们通
一、汶川羌族音乐研究的概述
羌族人民唱歌多是自娱自乐,一旦有了感触,就有了想要喝出来的冲动,歌从口中出,无歌心不乐。他们通过唱歌,达到解闷、消愁、宣泄、宽心等目的。他们歌曲的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多是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该民族的精神风貌。从搜索的期刊来看,将研究对象分为汶川羌族音乐的特征与内涵、现状与问题两大类,汶川羌族音乐的特征体系多方面,其非遗文化性是本质特征;音乐的内涵突显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当然也含有宗教信仰和古老文明。如今,汶川羌族音乐在当地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对外传播和后人传承欠缺动力,出现很多问题。
第一,羌族音乐的特征体现在多方面,最核心的特征是非遗文化性。学者谭斯颖 , 赖达富认为羌族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实践体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 : 一是这些非遗项目的参与者主体男女界限分明;二是它们本身的文化气质存在差异。从性别文化特征看 , 参与主体为男性的非遗项目具有神圣性、私密性且技艺复杂程度较高的特征 , 而女性为主体的非遗文化实践则富有日常性、开放性、包容性、简易性等特点。从传承实践看 , 存在传承人与参与者主体的性别不平衡。在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 ,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 从音乐特征中能预测现实问题,也从羌族音乐发展中发现问题,到底如何让独特另类的音乐得到更有价值的发展,这也是本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探索出汶川羌族音乐非遗影像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二,羌族音乐的内涵是无限厚重的,其影响不仅仅是地方性民族性的,更多的是整体性和长远性。羌族音乐舞蹈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厚重 , 透过对羌族羊皮鼓舞、锅庄等歌舞艺术的实地考察 , 可更直观的感受羌族的文化内在之美 , 感受到音乐、舞蹈与传统、现代以及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密关联。歌舞艺术作为羌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更是羌族族群鲜活的集体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表达。
第三,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音乐的代际传承出现危机;族群成员普遍缺乏音乐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音乐记录材料的质量不高、数量有限 ; 精通音乐的人数增长缓慢;参与音乐表演和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比率低;社区音乐文化传承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匮乏;音乐的传播及产业化程度不高。3
二、羌族音乐非遗文化传承公益项目“寻找云朵上的声音”
汶川羌族当地文化公益机构音 国羌族歌手大赛。发起人、汶川县政协副主席吴非,在县委主 里的“羌族音画”采风。采风涉及川、 传习所),搜集整理了大量反映羌族生产 大赛的开展做好了羌文化准备。为了使大赛 了《羌年》《禹的传说》《羌戈大战》《羌笛 《羌族瓦尔俄足》《羌医药》《无忧城》等 2 乡式 ,记录、保护、传承及开发运用羌族非遗文 中国羌族歌手大赛第阶段为“ 找云 “走向世界民族大舞台”。逐步提升层次,将羌族非遗英语影像走出中国
还有文艺活动中具有志愿性和教育性的就是羌族音画文艺团队走入中小学录制音乐非遗影像。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丰富校园艺术,推动非遗的传承。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承载着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之一,学校作为传播知识与文化的主阵地,一定要响应号召,做好民族文化与校园课堂的融合与发展。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羌族民间歌舞传习课堂。例如在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羌族民间歌舞传习课堂,比如大课间活动中,可让学生学跳羌族的集体舞或羌族儿童韵律操。第二、以课后延迟服务为载体—建立羌族民间歌舞传承社团。课后服务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学习民族民间歌舞的时间和质量,所以学校可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积极成立起民间歌舞传承社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第三、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非遗文化进校园。造良好的校内民族文化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学校可邀请羌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演讲,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羌族的民族风情、人文历史,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羌族音乐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维途径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的保护比以 重要。羌族非遗音乐是羌族文明的集中文化体现,对羌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也就成 的保护 全球化背景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影像的保护不仅是维持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所在, 也蕴含着应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与开辟,使得传播之路是可持续的并扩展的、可循环的并有效的。
(⟶) 通过互联网+ 信息系统促使羌族音乐非遗影像的路径升级和更新
现在进入互联网 + 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的主人,手拿一部手机都可以实现随时联动。羌族非遗文化也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让更多人认识羌族,才能认识音乐,才能传承音乐。其羌族非遗音乐影像传播的路径之一就是拓宽互联网认识路径。
汶川县里有许 直播当地民族文化手工,甚T 传统文化化和羌族非遗 + 羌族村民,结 更新,这色宣传,近两步深挖。有些媒体平台,让保护工作并熟知非遗文化。 不过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和探索。
(二)通过羌族音乐非遗影像的背后文化内涵和传统故事促使传播路径广泛化和深度化
这里我们举两个传统节日的庆祝影像。瓦尔俄足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汉译为“歌仙节”或“领歌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妇女主持和举办。2006 年,瓦尔俄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又叫“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最为隆重的节日。2009 年 10 月 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宣布,羌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汶川有专门的音乐影像记录这一重大节日,这种庆典非常壮观而有民族特色。其实很多人不在乎这节日的名称,反而能记住这节日的寓意和来历,所以讲好民族故事,传颂传统故事是每一代人应该做的,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更应该有着学习民族文化内涵和传颂民族故事的责任,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文化层面的要求。羌族音乐非遗影像的记录还应该着眼于故事背后和文化背后的音乐,影像也不仅仅体现音乐,也应该有故事情节和传统底蕴。
另外一个节日就是羌年,这节日是集民俗学、歌、舞、饮食为一体,全面反映了羌族社会状况,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和 “天人和一” 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文脉,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活教材。人们都了解羌年,但很少人知道羌年的来历和羌年有关的小故事,这些都是羌族音乐非遗影像的记录对象,都可以进行有广度有深度地挖掘,从而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
(三)通过帮扶合作外联促使羌族音乐非遗影像的传播产业链整体化和综合化
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 也是亿万百姓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延续和振兴的基础,既能形成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 又能有效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样的政策战略背景下,对于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加快脚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有利于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 , 有利于民族文明的发展。落实到羌族音乐非遗影像的传播,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经济特色,吸引更多的乡村振兴项目,将音乐融入其中。
其实羌族音乐中不仅仅只 或者唱歌跳舞本身 还有相关的乐器、辅助做具等。例如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 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双管并 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通过对羌笛的传说、 形制 民族的历史,乐器史和音乐史。填补羌族音乐研究方面的空白,进而丰富和完善我 羌笛已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喜爱的一种乐器,让人们通过羌笛及旋律来认识和了解古老的羌民族及其文化。
参考文献
[1] 范雨涛 , 刘汉文 . 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羌族传统音乐学校教育为例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18,39(08):220-225.
[2] 龚珍旭 , 童光庆 , 李文贵 . 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潜力综合评价分析 [J]. 中华文化论坛 ,2012,6(06):179-185.
[3]陈家明,蒋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川西北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4):62-68.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0.04.010.
[4] 何姣 . 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价值考论 [J]. 四川戏剧 ,2018(05):125-12
基金项目: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2024 年自筹项目编号CXBMS2024ZC10 :新时代汶川羌族音乐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 以公益项目“寻找云朵上的声音”为例;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5 年自筹项目SC2025Z084。
1 谭斯颖,赖达富.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J]. 四川戏剧 ,2019(04):117-121.
2 陈然.羌族音乐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歌舞记忆——基于羊皮鼓舞与锅庄音乐的调查研究 [J]. 四川戏剧 ,2018(11):121-124.
3 范雨涛.MVEF 对濒危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启示——以“瓦尔俄足音 乐 ” 为 例 [J]. 贵 州 民 族 研 究 ,2017,38(05):116-121.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7.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