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下新任初中数学教师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作者

吴佩霞

百色市右江区第五初级中学 533000

关键字:初中数学难点 难点突破

一、了解“双减”的内容

实施“双减”是一次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其核心目标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双减具体内容包括 ①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初中作业时间不超过90 分钟,要求教师设计作业,个性化布置,提高作业质量。② 规范校外培训。严禁超前教学,禁止占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培训。③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好。 ④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实施“双减”目的通过学校教学提质增效,优化作业布置,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环境。

二、认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难点

数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难理解的概念、知识或难以掌控的技能,或因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相对不易掌握的知识。

数学是研究数字、形状和空间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成为教学难点体现在数学学科特点,知识体系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不足、学习习惯、兴趣偏好等因素密切相关。为达到实施“双减”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准确抓住教学内容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备课预判、学生学情反馈以及教学经验总结高频难点。

熟读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的关联和衔接,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明确学生难理解部分确定教学难点。

(二)了解学生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学情制定数学教学难点,是实现因材施教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度,由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见学生接受新知时产生的学习困难确定课堂教学难点。

如学生学习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难以准确理解和记忆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常无法结合已知与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系统有效思路。因而《四边形》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及如何进行几何证明。

(三)教学经验积累总结高频难点

通过自己过往的教学课后反思中积累发现部分学生在同一问题反复出现知识点缺漏,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相结合,由此可以判断学生对哪些知识点难理解,哪些运算技能需要培养确定教学难点。

如学习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整式因式分解等知识时,学生常常混淆各种运算法则,需要计算化简或进行分解因式不能准确运用法则或公式导致错误。备课《因式分解》的教学难点为准确运用提公因式、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及判断因式分解是否完成。

二、制定相关教学内容难点的突破策略

通过对教学内容难点的分析与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难点,实现“双减”要求。

(一)代数计算教学难点的突破

1. 强调计算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如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和代数式的展开、化简等,要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稳固符号运算和推理基础思想。

2. 优化计算练习题,让学生们熟练掌握各种代数运算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 针对整式计算和因式分解这两个难点,讲解清楚每一步的推导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步骤的含义,理解计算的方法,提升运算能力。

4. 解决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难点,要通过贴近现实生活问题出发,让学生掌握借助用字母表达未知数,寻找问题中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的句子,体验建立两个量之间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的过程。

(二)几何图形教学难点的突破

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学生理解掌握从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三个方面研究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联是教学难点。

1.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希沃白板等手段,通过动画演示图形变化配合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对图形概念的理解以及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关系、变化规律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现代化手段教提升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对于易混淆的几何图形问题:

(1)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相似知识点的异同,加深印象,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难点。

(2)归纳总结,将相似知识点进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函数时教学难点的突破

函数是初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函数概念不易理解、函数性质的抽象性及函数学习的难理解性,以至于学生学习函数时兴趣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做到

加强函数概念的辨析。通过创设函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情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和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提高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

如:夏日炎炎,西瓜的单价是 2.5 元 /kg ,当购买千克时,费用为元,则是的一次函数吗 ? 此例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会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培养函数思维。

2. 加强不同函数之间的对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不同函数即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解析式、图像、性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学生会更好的区分不同函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函数的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 提高学生应用函数的能力。函数解题可以采用图像分析、代数变形和分类讨论等方法。利用函数图形,有效地把数量特征与图象的几何特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函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难点的突破

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关键是发掘合适的项目,项目问题是否符合跨学科,是否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适合开展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如:与超市打折有关的购物问题的实践活动。

八年级学生可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与地理科结合进行《绘制校园平面图》的项目式学习。

九年级学生可结合函数与体育科结合进行《心率与不同强度运动时间的函数模型》的跨学科项目学习。

这些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熟悉环境中发现数学,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解决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教师关注这些难点,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但学生学习数学有多重性,使得教学难点多样性,在“双减”要求下推动教育优化,教师还需提升自身教学技能,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以便课堂上能灵活、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兴趣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学习偏好设计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运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难点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克服难点的内在动力。

2. 学生创新性的教育方式。解决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学中也可通过新颖问题情景设置问答,引导学生尝试新的解题方法和新思路的挑战,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 大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 AI 技术走进数学课堂。AI 可以作为强大的知识呈现工具,如在八年级下学期讲授《勾股定理》时,利用 AI 展示古代不同文明时期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课前 6 分钟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感,从而突破难点。

数学是研究数字、形状和空间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难点的分析与制定相关教学内容难点突破策略,还要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方法应对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解题能力,实现“双减”要求下推动教育优化,实现教育公平及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4

[2] 素养书系编委会 . 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专题培训系列初中数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8

[3] 曹一鸣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 版初中数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