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文化自信自强培育策略探析
段婷婷
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学校
摘要: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深入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方面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策略,旨在提高教学实效性,助力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信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自信自强;培育策略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自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文化自信自强培育现状分析
2.1 教材内容丰富但深度挖掘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到革命文化的英勇壮烈,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丰富素材。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知识的讲解,未能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涵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例如,在讲解中华传统节日时,只是简单介绍节日的时间和习俗,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家庭团聚、感恩祖先等价值观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些节日文化。
2.2 教学方法传统且形式单一
目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方法上仍较为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革命文化时,教师大多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来进行教学,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文化的魅力,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无法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精神。
2.3 实践活动缺乏且效果不佳
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组织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一些实践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展品,没有专业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文化自信自强培育策略
3.1 深度挖掘教材文化内涵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时,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国潮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与现代设计、现代科技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3.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时,教师可以创设古代礼仪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古代礼仪的规范和内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例如,在学习革命文化时,播放革命题材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3.3 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化、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戏曲等社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发展现状,鼓励学生为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谋划策。
3.4 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训
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效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文化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文化培训活动和学术研讨交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鼓励教师开展文化教学研究,探索创新文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文化教学水平。
3.5 整合家庭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需要整合家庭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设,传承优良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例如,家长可以在传统节日时,和孩子一起参与节日庆祝活动,讲述节日的由来和意义,让孩子感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与社区合作,举办文化活动,邀请民间艺人、文化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艺。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有益的文化信息,拓宽文化视野。
四、结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度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训以及整合家庭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等策略,可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信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持续优化培育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让学生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引领下,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J]. 求是,2019 (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坤庆。论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 [J]. 教育研究,2017 (06).
[4] 赵克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J]. 教育教学论坛,202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