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自动化系统中智能传感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吕贺鑫
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410000
一、引言
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高效、便捷、环保的特点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轨道自动化系统不断升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智能传感网络作为轨道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对轨道设施状态、列车运行参数、环境信息等的实时感知,并借助先进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为轨道自动化系统的精准控制、故障预警、安全保障等提供关键支撑。
二、智能传感网络设计架构
2.1 传感器节点设计
智能传感网络的传感器节点需满足高精度、低功耗、小型化要求,以适配复杂轨道环境。MEMS 加速度传感器能精准监测列车运行振动,辅助判断轨道变形;光纤传感器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常用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轨道温度、应力监测。在设计中,通过集成温度、湿度、压力等多种功能传感器,可实现轨道环境综合监测,减少节点数量与维护成本。同时借助优化电路设计和低功耗芯片,降低节点能耗,延长使用寿命,确保轨道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
2.2 网络拓扑结构
轨道自动化系统需依线路布局、传感器分布及传输需求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星型拓扑适用于车站内集中布置的传感器,其数据传输路径清晰、便于管理,但中心节点故障易致网络部分瘫痪;总线型拓扑可降低长距离轨道线路布线成本,不过总线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网状拓扑可靠性高,节点间多路径传输保障网络在部分故障时仍能运行,适用于关键轨道区域。实际应用常采用混合型拓扑,融合多种结构优势,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2.3 数据传输与汇聚
轨道自动化系统采用有线与无线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车站、控制中心等固定设施利用以太网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列车与轨道间、偏远区域则借助 4G/5G、LoRa 等无线技术。4G/5G 高带宽、低延迟,适合实时传输大量列车运行与监控数据; LoRa 低功耗、远距离,适用于环境监测类传感器数据传输。数据汇聚环节通过设置多个汇聚节点,对分散数据初步整合处理,减少传输量,提升效率,再将数据传输至处理中心进行深度分析。
三、智能传感网络关键技术
3.1 传感器技术
轨道自动化系统依赖多种传感器实现精准监测,不同类型传感器基于独特原理服务于特定场景。光栅位移传感器利用莫尔条纹原理,可高精度捕捉轨道伸缩位移、扣件松动等细微变化;霍尔效应速度传感器通过感知列车车轮转动产生的磁场变化,实时计算运行速度;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因响应快、测温范围广,成为轨道及列车关键部件温度监测的常用选择。此外应变片传感器能检测轨道应力,压电式振动传感器可监测轨道振动状态。随着技术革新,具备自诊断、自适应功能的智能传感器不断涌现,可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测量参数,显著提升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
3.2 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
智能传感网络采集的多源异构数据需经融合处理挖掘价值。数据融合涵盖数据级、特征级、决策级三个层次:数据级融合直接对原始数据加权平均,如整合多个温度传感器数据获取更精准温度值;特征级融合先提取数据特征,再对振动、位移等特征综合分析,评估轨道健康状况;决策级融合则汇总各传感器独立决策,形成最终判断,保障列车运行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环节,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发挥核心作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可有效预测轨道设施故障;数据挖掘算法则能挖掘运行数据潜在规律,为运营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3.3 网络通信技术
可靠通信是智能传感网络稳定运行的基石,轨道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的可靠性、低延迟和大容量传输要求严苛。系统采用有线与无线互补的通信方案,以太网保障车站、控制中心等固定设施的数据高速稳定传输;4G/5G、LoRa 等无线技术满足列车与地面、偏远区域的数据交互需求。CBTC 系统通过专用无线链路,实现列车与控制中心实时双向通信,支撑精准运行控制;ZigBee 等自组织网络协议,助力传感器节点自动组网、多跳传输数据。同时加密技术与身份认证机制的应用,有效抵御数据窃取与篡改风险,筑牢轨道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防线。
四、智能传感网络在轨道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4.1 轨道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
通过在轨道上部署大量的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轨道的变形、磨损、扣件松动等状态。例如,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轨道关键部位安装了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轨道的应力变化情况。当轨道出现异常应力集中时,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检修,避免轨道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学习,建立轨道状态预测模型,提前预测轨道可能出现的故障,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提高轨道维护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轨道故障对运营的影响。
4.2 列车运行监测与控制
在列车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如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列车的运行状态。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车载网络传输至列车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系统根据这些数据精确控制列车的运行速度、制动、牵引等操作。例如在高速列车上,通过高精度的速度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结合地面的信号系统,实现列车的自动驾驶。同时,智能传感网络还可对列车的关键部件,如电机、齿轮箱、制动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振动、电流等参数,及时发现部件的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护,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
4.3 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理
在轨道沿线部署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对轨道周边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隧道内安装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当隧道内温度异常升高或检测到烟雾时,系统立即发出火灾预警信号,启动相应的灭火和通风设备,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同时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长期分析,了解轨道周边环境的变化规律,为轨道设施的防护和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轨道自动化系统应对环境变化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结论
智能传感网络作为轨道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通过其精心设计的架构和先进的关键技术,在轨道状态监测、列车运行控制、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轨道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传感网络技术将不断发展创新,如传感器的精度和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将更加高效准确,网络通信技术将更加稳定高速。未来,智能传感网络将在轨道自动化系统中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出行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蓉 . 基于 PLC 技术的轨道交通信号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J]. 自动化应用 ,2025,66(07):14-16.
[2] 李红益 . 电气自动化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 [J].时代汽车 ,2025,(06):184-186.
[3] 郭志勇 .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究 [J]. 自动化应用 ,2023,64(23):159-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