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分析
折雅暄
东胜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017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其文化功能日益凸显。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国家文化战略在基层层面的有效落地,更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与居民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与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然而,从近年来各地调研数据与实践观察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社区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居民参与热情不高,造成资源闲置与人力浪费。深入研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对于推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 居民个人因素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基础是居民个体的积极响应与主动投入,而这一行为选择受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个体文化素养与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参与的意愿与频率。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对广场舞、书画、太极等传统文化活动更具参与热情,而青年群体则偏好新媒体、音乐、运动等现代文化形式,存在一定的代际文化差异。其次,时间安排与生活压力也对居民参与活动形成制约,部分在职群体因工作繁忙、家庭事务等原因无暇参与,使得活动参与人群结构趋于“老龄化”。再者,部分居民缺乏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知和情感认同,认为其“无用”“无趣”,缺乏参与的内在动因。这些因素导致活动虽有举办,但参与度低、影响力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机制。
1.2 社区文化供给与组织能力的制约
从供给侧角度看,社区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活动组织的专业性直接决定了居民的参与体验与满意度。目前,不少社区文化活动仍沿用行政命令式组织方式,缺乏基于群众需求的精准策划,活动内容千篇一律,未能形成文化吸引力与差异化竞争力。此外,社区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能力有限的问题,尤其缺乏具有文艺特长、活动策划与社交能力的“文化带头人”,影响了活动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再加之部分社区在文化设施、场地空间、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即便居民有参与意愿,也因场所局限、信息不畅而无从参与,降低了整体文化参与的可达性与可及性。
二、社区文化环境与治理机制对参与度的深层影
2.1 文化氛围的营造程度影响居民归属感
社区文化的参与不仅是行为选择,更是一种情感归属的体现。长期以来,部分社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邻里关系冷漠、组织机制松散等问题,难以营造出稳定而温暖的文化氛围,导致文化活动缺乏群众自发组织和情感维系的基础。研究表明,文化氛围浓厚的社区往往拥有较强的文化自组织能力和居民参与热情,居民愿意主动策划、参与并传播各类文化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而文化氛围薄弱的社区,即使举办多场活动,也难以唤起居民内在的归属认同,缺乏自组织性与参与连贯性,活动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2.2 社区治理结构对文化活动资源调配的影响
现代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其中文化治理也是社区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行中,若社区治理结构僵化、居民自治机制不健全,将直接影响文化活动的议题设置、资源分配与组织实施。例如,一些社区文化议题设置主要由街道或居委会单方面决定,缺乏群众参与的议程协商机制,导致活动内容与居民真实需求脱节。又如资源配置不均、资金使用不透明、志愿者激励机制缺位等,也会降低社区文化治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使群众对文化活动缺乏信任与积极性。因此,提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必须打通治理机制中的“群众参与通道”,形成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性文化治理生态。
2.3 信息传播方式制约参与广度与深度
在信息传播高度依赖数字媒介的时代,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对参与度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部分社区仍采用传统的通知公告、横幅宣传等方式,信息滞后、传播范围有限,难以覆盖年轻人群或流动人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足,信息发布缺乏及时性与互动性,致使许多有参与意愿的居民未能第一时间获取活动信息。同时,活动宣传中缺乏吸引力与视觉创意,难以激起参与兴趣。因此,构建以微信公众号、社群平台、短视频号为主的信息传播矩阵,结合线下公告与邻里口碑传播,构建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路径,是提升文化活动参与覆盖率与互动深度的重要支撑。
三、提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路径策略分析
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路径构建中,应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聚焦供需匹配、组织创新与机制优化三个维度综合施策。一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实现文化内容供给的精准化。可通过问卷调查、居民座谈、社区微信群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文化兴趣与服务诉求,基于居民年龄、职业、兴趣等维度进行分类策划,做到“按需定制、因人设项”,提升活动吸引力。二是强化文化人才与队伍建设,构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应设立社区文化工作站,引入社会工作者与文艺志愿者资源,建立“社区骨干 + 志愿团队 + 居民代表”三位一体的活动组织体系,提升文化服务的专业性与多样性。三是推动信息化赋能传播机制,扩大活动影响力。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将文化活动信息融入社区 APP、微信公众号、电子公告栏等多种媒介中,拓展信息传播路径,增强居民获取与响应的便捷性。四是完善社区文化激励与反馈机制,激发居民的参与意愿。通过设立“社区文化星”“最美文化家庭”“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形成“参与—认同—再参与”的正向循环。五是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与市场力量协同的支持体系,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与保障,提升文化治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四、结论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与有效参与,是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基层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多重影响因素,从个体层面的兴趣动因、社区层面的供给机制、制度层面的治理结构与传播机制等角度进行了系统解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优化文化供给内容、健全组织体系、丰富传播渠道、完善激励机制等多维度提升路径。未来,应持续深化群众文化活动与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强化文化工作的群众基础、制度支撑与社会联动,以实现群众文化从“有人组织”到“群众自发”的跃升,真正实现社区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生活化、品质化发展,助推基层治理向更加文明、和谐、共享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吴若雨 . 文化舞台“繁花竞放”书写精神富足篇章 [N]. 三门峡日报 ,2024-12-31(A06).
[2] 张婧姣 . 传统节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4):87-89.
[3] 吕爱莲 . 数字媒体在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J]. 匠心 ,2024,(12):166-168.
[4] 赵小娜 . 提升曲艺作品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的实践 [J]. 艺术家 ,2024,(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