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诗意中播种精神火种

作者

严慧珍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726300

关键字:古诗词 思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漫过教室窗台,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便裹挟着千年诗意流淌开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喟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之志,这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经典诗句,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古诗词教学转化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载体,让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精神血脉,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诗词里的精神密码:打开思政教育的诗意之门

(一)情感共鸣: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座等待开启的精神宝库。当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李白笔下的乡愁就像一粒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在学校开展的“我给古诗配故事”活动中,有学生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成现代版亲情故事,用稚嫩的笔触写下:“就像王维想念兄弟一样,我也会在中秋节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打电话。”这一创作实践印证了经典文本与当代生活的对话,能够激活传统文化在现实语境中的生命力,使情感共鸣转化为现实行动。

(二)家国情怀:历史纵深感的价值建构

家国情怀是古诗词中最动人的篇章。在学习《示儿》时,一位教师别出心裁地播放了航天英雄出征前的誓言视频,当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与当代英雄的报国之志相遇,时空的界限在孩子们眼中轰然倒塌。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集体意识,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个体担当,古诗词中的家国叙事构成了独特的价值坐标系,帮助学生在历史纵深感中完成民族认同的建构。

二、创新教学:让思政教育在诗意中自然生长

(一)跨学科融合:多维育人场域的构建

传统的诗词课堂往往局限于字词解析,而新时代的教育者正在打破这层桎梏。我们五年级学生曾自导自演《木兰诗》,从替父从军的果敢到荣归故里的谦逊,每个表演细节都浸润着对人物品格的理解。这种将文学、戏剧、历史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立体的育人场域。当“木兰”卸下战甲时那句“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豪迈宣言,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巾帼英雄的风采,更在无形中传递了性别平等的现代理念,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二)技术赋能:沉浸式学习体验的革新

信息技术为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AR 技术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立体呈现在教室中,配合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巅。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祖国山河美”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构成了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师的诗意引领:做点亮心灯的摆渡人

(一)文本细读: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能在诗词教学中发现独特的思政视角。有位教师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没有止步于羁旅愁思的解读,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张继在人生低谷时写下千古绝唱,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孩子们的回答令人惊喜:“遇到困难不能放弃”“挫折也能变成财富”。这种教学智慧源于对文本的深度细读,通过关联不同文本与现实语境,使诗词中的精神内核获得新的诠释空间,让思政教育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二)文化积淀: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

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最生动的教材。当一位教师在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随口吟诵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不同时代的咏月诗词,这种信手拈来的文化积淀,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的示范行为能够通过观察学习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构成了课堂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

四、评价创新:让思政成长看得见

(一)过程性评价: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追踪

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真正让诗词中的思政教育落地生根。某小学推行的 " 诗词成长护照 " 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每学完一首诗词,都要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或是绘制一幅主题画,或是创作一篇微型读后感。

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通过持续记录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实现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追踪。当五年级学生小王在《石灰吟》的感悟栏里写道“我要做一个像石灰一样清白的人”时,我们看到的正是思政教育最珍贵的成果——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二)项目化实践:知行合一的育人路径

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诗词中的中国精神”主题演讲比赛、“我心中的古代先贤”手抄报展览、“跟着诗词去旅行”研学活动 ...... 这些充满创意的项目化学习,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学生通过参与真实情境的任务,不仅深化了对诗词的理解,更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站在教室的三尺讲台前,我们既是诗词的解读者,更是精神的播种者。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品格,通过一节节生动的诗词课,化作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养分,我们便真正实现了让古诗词教学绽放思政光芒的教育理想。在这条充满诗意的育人之路上,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扎实的专业素养,继续以诗为舟,以情为桨,带领孩子们驶向更广阔的精神海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24Y19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