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小衔接为视角,推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王玲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信息港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1202
摘要: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转变导致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出现不良的现象。比如,害怕学习、疲劳等,儿童进入小学之后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一阶段。在幼小衔接之中加强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让孩子在提高综合素养的情况下更好的步入小学进行生活和学习。所以,在幼小衔接之中针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以及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做出详细的探讨结合日常教学感悟和体验,为幼儿带来良好的能力发展机会。
关键词:幼小衔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策略
前言
《纲要》当中明确指出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必须要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孩子进入小学提供充足的准备,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幼小衔接工作准确规划,让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教师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带领孩子走向小学生活,在释放自我、跟随教师的教育步伐健康成长之下,拥有较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所以,本文站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视角上,分析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相应举措。
1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让孩子更好走进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难免存在差异,倘若不能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对于孩子后续进入小学生活来说会有着很大的困境。有些孩子在进入小学生活之后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不良的情绪,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和成长来说是不利的。除此之外,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是幼儿成长当中必须关注和经历的方面。幼儿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够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稳定立足,更好地迎接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上的挑战。
2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作息制作和环境布置,完善入学准备
第一,可以适当地将孩子的作息制度转变。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度过衔接时期,这成为幼儿园教师关注的重点。首先,幼儿园可以在孩子的作息制度上适当的调整,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调整孩子的作息制度,比如在早上要求孩子8点之前来到幼儿园,结合“我能准时到达”这一活动,通过竞赛让孩子逐步地形成时间观念,也更好地养成良好生活规律。除此之外,可以适当地减少孩子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活和幼儿生活难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就应该深入地探索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比如可以将幼儿园孩子午睡的习惯适当改变,以此让孩子适应以后的小学生活。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午休时间,让孩子参与一些锻炼注意力的活动,认真地走进各项活动适当地减少睡眠,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教学的适应性[1]。
第二,教师要搭建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氛围。通过丰富活动的开展营造完善的幼小衔接环境氛围。为了让孩子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要做的是让幼儿拥有良好的心理氛围,以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为主,让幼儿在文明、安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爱和尊重,更好地走进精神环境生活之中,这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2.2 提升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潜能
在幼小衔接视角之下对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发展。首先,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可以引领幼儿正确穿衣、穿鞋等,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懂得自我保护。在日常教学当中坚持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学习如何整理书包、怎样收拾文具。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孩子竞赛意识创设比一比竞赛活动,让孩子通过整理书包比赛活动的开展看哪一个孩子书包整理最整洁。这一系列活动的落实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逐步强化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提高交际能力,这也是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幼儿应该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谦虚有礼。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孩子走进集体生活,可以让孩子共同完成任务相互促进、努力之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将自己的玩具与其他小伙伴共同玩耍,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最后,让孩子拥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尝试着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小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将儿童本位的思想确立,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潜能,以此在幼小衔接之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
2.3 强化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形成个性品质
在幼小衔接视角之下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形成个性品质。孩子结合教师创设的环境走进各项活动之中,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之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比如在“交通你我行”游戏活动之中,针对“过马路”这一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教师向孩子阐明过马路时所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这一活动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也是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养成规则意识的关键。孩子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讨,在完成任务之下拥有一定的认知,形成个性品质。除此之外,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中,可以有效地融入规则意识。幼儿教师因势利导促使幼儿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为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在日常生活、集体教育活动以及区域自选活动当中都可以贯彻落实规则意识,让幼儿在了解各项规则之下逐步地树立正确观念,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3]。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幼小衔接视角之下针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着重培养,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教师探索积极有效的幼小衔接教学举措,站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领域上,让幼儿更好的走进小学生活。同时,跟随幼小衔接的步伐,对小学生活有着较强的适应性,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教师必须挖掘幼小衔接教学的关键点,为保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带来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霓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幸福家庭,2021(16):65-66.
[2] 张晓旭.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探讨[J].下一代,2020(03):80-81.
[3] 李萌.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幼儿社会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