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上官生海

武汉市美桥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3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工程项目数量与规模不断攀升。然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人员管理难度大、安全事故频发、质量把控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等。以武汉富力·西溪悦居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总用地面积 17213.14 平方米,住宅区总建筑面积达 70359.64 平方米,如此规模的项目,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高效管理需求。在此形势下,智慧工地系统凭借其强大的功能与优势,成为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为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带来了新的契机。

1 智慧工地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1 人员管理模块

人员管理模块利用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与智能定位系统,为每位施工人员配备专属电子标签或智能安全帽。在武汉富力·西溪悦居项目工地入口设置人脸识别闸机,人员通过时,系统瞬间识别身份,精准记录出勤信息,杜绝代打卡现象,保障考勤数据真实可靠。同时,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芯片,可实时追踪人员位置。当工人进入危险区域,系统立即发出警报,提醒人员注意安全,也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控现场人员分布,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施工效率。

1.2 安全监控模块

安全监控模块是智慧工地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在施工现场广泛部署各类传感器与监控摄像头,对特种设备运行状况、危大工程施工状态以及施工环境参数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在塔吊等特种设备上安装运行监控系统,传感器实时采集塔吊的起重量、幅度、高度等数据,一旦数据超出安全阈值,系统即刻声光报警,并自动采取制动措施,防止超载等危险情况发生。对于深基坑、高支模等危大工程,运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支护结构内力、位移以及地下水位等关键指标,数据异常时迅速向相关人员推送预警信息,以便及时处理,有效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1.3 施工管理模块

施工管理模块借助BIM 技术与项目管理软件,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将项目的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可视化 BIM 模型,各参与方能够直观清晰地查看建筑结构、管线布局等信息,提前发现设计图纸中的碰撞冲突与不合理之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节约时间与成本。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管理人员可制定详细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与时间节点,并实时跟踪进度。系统自动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一旦出现偏差,及时分析原因并提供调整建议。

2 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2.1 提升管理效率

智慧工地系统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流通不畅、沟通协作困难的壁垒。各管理模块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云端,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APP 随时随地访问系统,获取最新项目信息,实现远程管理与决策。以往需要现场巡查、层层汇报才能掌握的人员出勤、施工进度等情况,如今在系统中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时间与人力成本。同时,系统的自动化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能够快速生成各类报表与统计图表,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持,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2.2 增强安全保障

安全监控模块的全方位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极大增强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保障。通过对特种设备、危大工程以及施工环境的精准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与传统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巡查相比,智慧工地系统的监测更加全面、精准、及时,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的盲区与不足。以塔吊安全为例,传统管理模式下,塔吊故障或违规操作难以及时察觉,而智慧工地系统的塔吊运行监控功能可24 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异常立即报警,保障塔吊作业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3 优化资源配置

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对人员、物资、设备等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员管理上,根据施工进度与各工种需求,合理调配劳动力,避免人员闲置或短缺。物资管理方面,系统实时掌握库存动态,结合施工计划进行精准采购,减少物资浪费与资金占用。设备管理模块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维护记录等进行跟踪管理,合理安排设备调度与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例如,在武汉富力·西溪悦居项目中,通过智慧工地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施工物资库存周转率提高了30% ,机械设备故障率降低了 20% ,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 智慧工地系统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技术难题与应对

智慧工地系统涉及多种前沿技术,技术集成与稳定性是面临的首要挑战。不同设备与系统之间可能存在数据传输不畅、接口不兼容等问题,影响系统整体运行效果。对此,应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确保各设备与系统能够无缝对接。同时,加大对系统稳定性的测试与优化力度,采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提高数据处理与传输效率,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例如,引入专业的技术团队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与升级,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确保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3.2 人员素质要求与提升措施

智慧工地系统的有效应用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人员可能对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操作不熟练,影响系统推广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企业应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针对智慧工地系统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课程,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与指导,使员工熟悉系统功能与操作流程。同时,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技术,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水平。

3.3 成本投入与效益平衡考量

建设与维护智慧工地系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采购、软件授权、技术服务等费用,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是较大负担。在应用过程中,企业需充分考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平衡。一方面,合理规划系统建设方案,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选择必要的功能模块与设备,避免过度投资。另一方面,通过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安全风险、节约资源等方面所带来的效益,来弥补成本投入。

4 总结

智慧工地系统作为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创新成果,以其先进的技术架构与丰富的功能模块,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显著变革。通过在人员管理、安全监控、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有效应用,智慧工地系统极大提升了建筑工程管理效率,增强了安全保障能力,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关孟疆 . 探究智慧工地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5,(02):59-61.

[2] 赖勇坚 . 智慧工地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广西城镇建设 ,2025,(02):61-65.

[3] 范学智 . 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J]. 居业 ,2025,(0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