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班级管理中的“微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黄琳琳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宫里镇中心小学 (271214)
作者简介:黄琳琳(1985.06.29)女,汉族,山东泰安市岱岳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要:小学语文班级管理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承载着学生品德塑造、习惯养成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使命。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通常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用于班级纪律维护,作业批改和学业成绩评定等方面,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情感态度也是如此、对非智力因素,如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重视程度比较欠缺。基于此,本文基于动态性与过程性融合原则、主体性与情境性协同原则,探讨小学语文班级管理“微评价”体系构建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级管理;“微评价”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理念逐渐受到重视,为班级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微评价”作为一种具体的过程性评价实践,凭借其即时性、针对性和激励性等多方面的特质,为小学语文班级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微评价”,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成长态势,并及时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所以对小学语文班级管理“微评价”运用进行探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小学语文班级管理中的“微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动态性与过程性融合原则
微评价体系需锚定小学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建立随教学进程动态调适的评价机制。鉴于语文能力(比如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等)具有显著的层级递进性,评价指标应突破静态结果导向,转向对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轨迹、思维进阶路径的持续性捕捉[1]。这类设计需要避免标准化评分机械性问题,注重评价节点和教学环节同频共振问题,让评价作为“隐形支架”嵌入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终结性判定工具。
(二)主体性与情境性协同原则
微评价体系的构建需以儿童语文学习的主体体验为基点,创设贴近生活语境与认知经验的评价情境。鉴于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评价方式应从书面测试单一范式中解放出来,向具身化和场景化多元交互方向发展。以口语交际单元为例,可以模拟“图书推荐会上”和“故事接龙”等实际任务情境,通过观察学生语言组织,倾听反馈和角色互动来进行全面展示。评价主体需要由教师单一主导向“学生自评一同伴互评一教师导评”立体结构转变,并通过构建“对微档案进行评估”,记录不同场景中学生语言实践痕迹,做到语文核心素养全息化把握,切忌脱离现实使用情境抽象判断。
二、小学语文班级管理中的“微评价”体系构建实施路径
(一)“微评卡券”激励式评价机制构建与课堂渗透
课堂评价的即时与激励性需具象载体。“微评卡券”机制以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为基础,借可视化激励物串联学习行为与积极反馈,形成“评价-动机-行为”闭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评价维度进行拆解并设计“识字的小金星”这样具有学科特色和童趣卡片将抽象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可感的实物激励[2]。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为例,教师围绕“语言感知-想象建构-情感体悟”设三类卡券。在语言感知环节中,当学生对词语的语境义做出精确的诠释时,就会发放“词语解码券等”。学生可以把这些券粘贴到文本的旁批上。在想象建构阶段创设“落叶摄影师”场景,向能够运用通感进行表现的同学发放“画面创生券一枚”。学生们可以在券背上描绘想象场景。在情感体悟部分,向能够与生活相结合共享“发现美”体验的同学发放“心灵共鸣券等”,并鼓励课下图文记录。卡券兑换采用“基础累积加上特色进阶”模式,教师还可设“卡券流通站等”促进能力迁移,助力学生从被动受评转向主动成长。
(二)“微评档案”成长可视化记录与分层反馈实施
儿童认知发展有阶段性与个体差异,“微评档案”建立动态成长记录系统,将抽象能力发展具象化。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构建了一个“识字写字--读--表--综合性学习”的四维档案框架,并为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了差异指标。在建档过程中对课堂生成资料进行搜集,并运用“基线评价--过程记录--阶段比较”的追踪模式实现了评价由终结性向发展性的转变。
比如,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单元,教师为学生建立“信息解码成长档案”,依阅读水平设三类记录模块。在《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时,基础层的同学提交标有汉字演变关键节点的照片等,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式回馈;中层学生包含整合材料表格等等,教师则以策略提示式的方式回馈;高层学生以思辨短文的形式进行展示等等,教师则以项目驱动式的方式进行回馈。通过设置“双周微反馈加每月深反馈”的档案反馈机制,利用语音批注和成长对话会等手段,根据档案数据来设定下一阶段的目标,从而实现对档案的评价和学习的增值。
(三)“微评情境”即时性互动评价与行为指导实践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微评情境”即时互动评价机制,目的是通过频繁和场景化的评价,将行为引导融入日常教学。教师可借助课堂上产生的语言实践情景,以具体的评价用语刺激学生认知参与,并通过对学习行为中亮点或者改进点的及时发现而形成一个“评估--回馈--行为修正”闭环[3]。
比如,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合体字部件归类”的学习内容设计“微评情境”。学生拆解“语”“妈”形声字后,教师巡视时关注学生“讠”“女”偏旁表意功能迁移使用。发现某生将“请”“情”“清”三个字的偏旁混淆时,立即俯身以提问式评价介入:“你注意到这三个字中都包含了‘青’字,但为什么偏旁会有所不同呢?你可以尝试通过它们的偏旁来推测其含义吗?”同时结合手指偏旁动作,指导学生关注差异点。待学生通过组词对比得出“在交谈中使用‘请’这个词,在表达心情时用‘情’,在表达清水时用‘清’”的结论时,教师即时竖起大拇指并追加评价:“运用组词法分辨偏旁方法巧妙,表示要开动脑筋去寻找规律!”然后在黑板上设置了“偏旁的小侦探”即时评价栏并以彩色磁贴的形式记录了积极寻找偏旁规律同学的名字。下课时,教师以简短总结强化评价效应:“今天我们班出现了5位‘偏旁小侦探’,他们用眼睛观察、用脑子思考的学习习惯值得大家学习,明天我们继续在生字王国里找秘密!”利用这种嵌入的学习场景进行实时评估,不仅修正了具体的认知误差,还加强了“主动观察——深入思考”的学习方法,使得评估成为推进认知进步的支撑工具。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班级管理领域,“微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教育评价革新的重要实践。该方法遵循动态过程捕捉和主体情境融合的原则,通过“微评卡券”“微评档案”和“微评情境”等多种途径,将评价的深度融入语言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从结果判断到成长陪伴的范式转变。这一关注学习过程全息化评价范式不仅对幼儿语文核心素养成长提供可视化支持,而且以即时反馈和持续引导有机融合,它构建了一个生态化的评价场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建构,从而为我国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变革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创新样本。
参考文献
[1]廉欢.小学语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与策略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成果集.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中心小学校;,2024:377-379.
[2]吴湘英,韩红勤.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的策略[J].教育界,2024,(24):8-10.
[3]史雨鑫.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的结合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1,(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