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与优化措施
赵丽霞
15272819921024452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与宜居程度的关键指标。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绿化建设与养护之间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护工作滞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制约了园林绿化效益的持续发挥。如何提升园林养护质量,实现绿色空间的可持续管理,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本文围绕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要点与优化措施展开系统分析,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改进策略,为建设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
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
2.1 植物修剪与整形管理
植物修剪是保障植物健康和美观造型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修剪,能促进植物通风透光、增强抗病力,延长其景观周期。在不同季节,应采用相应的修剪方式,如冬季主要修除枯枝、病虫枝,春夏则以整形为主。此外,应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分类施策,例如对球形、锥形植物采用定型修剪,对花灌木则注意花期前后修剪时间的把握。修剪工具需保持锋利并定期消毒,以避免传播病害,提升养护效率和植物生长质量。
2.2 灌溉管理技术
合理灌溉是维持植物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的关键。在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类型和土壤条件下,需灵活制定灌溉计划。例如夏季高温期应适当增加灌溉频次,而冬季则需防止根部冻害。在技术手段上,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既能均匀供水,又节省人力。此外,灌溉时应注意避开高温时段,以防水分迅速蒸发,造成资源浪费。对绿地土壤含水率的实时监测也日益重要,可借助传感器进行数据化管理,提升灌溉科学性。
2.3 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有蚜虫、红蜘蛛、白粉病、枯萎病等。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可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手段。如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害虫、使用天敌昆虫(如瓢虫)控制害虫种群;同时,在必要时选用低毒性、高效环保的农药进行喷洒。应定期巡查植物状况,建立病虫害档案,提高响应速度与防控精准度,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频率。
三、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 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仍存在明显的管理机制缺陷,尤其体现在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衔接不畅的问题。一些绿化项目在建成后未及时完成养护单位的移交,出现“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部分绿地长期无人监管,导致植被枯萎、景观质量下降。此外,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与监管机制,养护工作随意性强,无法保障绿化成果的持续性。为此,亟需建立健全园林养护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将规划、建设、移交、养护统一纳入制度框架,明确各阶段的责任归属,同时配套养护质量考评制度,实现责任追溯与科学激励,确保绿地长效运营。
3.2 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园林养护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有较高要求,但现实中多数养护人员缺乏系统技术培训和资质认证。很多一线人员来源于劳务派遣或临时工,操作依赖经验而非标准流程,易造成养护误差,如错误修剪、生长调控不当、施药过量等问题。同时,技术力量薄弱还制约了新型技术如智能灌溉、生物防治等的应用推广,降低了整体养护效能。因此,必须加强对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技术更新,建立养护岗位资质认证制度,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园林公司联合开展技术交流,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养护队伍的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
3.3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园林绿化养护仍普遍依赖人工巡查、纸质记录和经验判断,管理方式传统而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多类型绿地的精准管理需求。多数绿化单位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实现对植物品类、生长状态、病虫害等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动态监管。同时,绿地信息碎片化、重复建设严重,难以形成整合共享的数据体系。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园林数字档案库,借助物联网、云平台等实现绿地状态实时监控与自动化调度。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不仅可提升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园林养护目标。
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优化措施
4.1 推广智能化管理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正逐步迈入智慧化时代。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遥感监测、云计算平台等手段,可实现绿地信息的集中管理与精细化调控。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自动灌溉系统、环境监测设备,可实时反馈植物生长状态,自动触发灌溉、施肥等操作,极大降低人工成本并提升精准度。同时,AI识别系统可用于病虫害快速诊断,无人机与智能终端协作巡查,提高养护响应效率。推行智慧园林平台,不仅优化资源配置,更能实现绿地“可视化 + 可预警”的双向管理。城市应加大技术投资与系统整合,推动传统养护模式向数据驱动型转型,实现园林管理现代化。
4.2 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
标准化操作是提升园林养护质量、效率与可控性的核心。当前城市园林存在多头管理、作业流程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绿地状态参差不齐。建立系统的园林养护技术规程,明确不同植物类型、季节、区域的修剪标准、浇灌方式、施肥周期和病虫防控流程,有助于规范操作行为,减少人为失误。操作手册应图文并茂、简洁实用,便于一线人员掌握。此外,通过岗位责任制与标准流程对接,实施“人岗匹配 + 量化考核”,增强执行力和可追责性,进一步强化标准体系的落地实施,推动园林绿化养护的规范化与精细化发展。
4.3 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公众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直接受益者,应在养护管理中发挥更积极作用。当前市民参与度普遍偏低,绿地使用缺乏监管与责任感。城市可建立“绿地认养”制度,鼓励社区、学校、企业等主体自愿参与特定绿地的日常维护。通过设立市民举报平台和意见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对园林养护进行监督,增强责任透明度。同时,可结合节能环保主题,开展绿化知识科普、生态志愿活动等,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热情。借助公众力量,可有效弥补管理盲区,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多元协作模式,实现园林管理社会化、持续化。
五、结论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是实现城市生态宜居与美丽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入分析养护技术的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广智能化管理、建立标准化规范和加强公众参与等优化措施。未来,应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融合,推动园林绿化向智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绿化品质,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力。
参考文献
[1] 陈青 .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与养护管理措施 [J]. 大众标准化 ,2025,(04):46-48.
[2] 林惠兰 . 试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与养护管理措施 [J]. 福建热作科技 ,2024,49(03):60-63.
[3] 张 佳 金 . 城 市 园 林 绿 化 的 养 护 技 术 措 施 探 究 [J]. 南 方 农机 ,2019,50(0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