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晚间电子设备使用与青少年失眠及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王晓慧

蒙城县中医院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23350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电子设备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晚间使用现象普遍。然而,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散发的蓝光、沉浸虚拟信息等行为,可能干扰睡眠节律,诱发焦虑情绪。深入研究晚间电子设备使用与青少年失眠及焦虑的关联,对制定科学干预措施、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晚间电子设备使用行为特征分析

(一)使用时长与频率

青少年晚间电子设备使用呈现高频、长时间特点。据相关调查显示,约 6 5 % 的青少年在完成作业后,平均使用电子设备 2 - 3 小时, 1 5 % 的青少年使用时长甚至超过 4 小时。使用频率与学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当学业任务繁重时,青少年更倾向于借助电子设备放松身心,以此缓解压力。而在节假日期间,脱离了日常的作息约束与学业压力,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显著增加,这种不规律的使用模式,极易打破正常的生物钟调节机制,影响褪黑素分泌节律,进而干扰睡眠周期,为失眠问题埋下隐患。

(二)使用设备类型

智能手机凭借其高度便携性,成为青少年晚间使用电子设备的首选,市场调研数据表明,其使用占比超 70 % 。青少年主要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聊天、浏览短视频等活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则更多应用于线上学习与游戏娱乐场景。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蓝光强度及交互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小屏幕的智能手机,因需近距离观看,长时间使用易引发视疲劳,还可能导致颈椎前倾等体态问题;而大屏幕设备虽视觉体验较好,但部分游戏或视频内容的高亮度与强刺激,会对青少年的视觉系统和心理状态产生更大冲击,影响其情绪稳定性与睡眠质量。

(三)使用内容偏好

社交类应用、短视频平台及网络游戏是青少年晚间使用电子设备时最受欢迎的内容。在社交互动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陷入虚拟社交比较,过度关注他人展示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心理落差与自我怀疑,这种负面情绪在晚间更容易被放大,影响睡眠情绪。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信息刺激,不断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导致其思维难以聚焦,注意力分散加剧。高强度的网络游戏则会使青少年情绪剧烈波动,如在竞技游戏中获胜后的兴奋或失败后的沮丧,都可能使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在睡前平复,进而干扰晚间情绪稳定。

二、晚间电子设备使用对青少年失眠及焦虑的影响机制

(一)生理层面影响

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是影响青少年睡眠的重要生理因素。蓝光波长较短、能量较高,能够穿透眼球直达视网膜,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作为调节人体睡眠 - 觉醒周期的关键激素,其分泌减少会直接延迟入睡时间,降低睡眠深度与质量。此外,青少年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常保持低头、久坐等固定姿势,这容易引发肩颈肌肉紧张、僵硬,甚至出现劳损。

(二)心理层面影响

晚间沉浸于电子设备内容会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显著影响。惊险刺激的游戏情节、情绪化的社交讨论等内容,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使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在睡前恢复平静。尤其是虚拟社交中的反馈机制,如点赞数、评论内容,容易让青少年过度关注他人评价,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外部评价更为敏感,过度在意虚拟社交中的表现,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

(三)行为层面影响

无节制的晚间电子设备使用会严重挤占睡眠时间,打乱正常作息安排。许多青少年存在 “晚睡拖延” 现象,即便意识到时间已晚,仍难以放下电子设备,陷入 “再玩一会儿” 的循环,导致睡眠不足。长期睡眠缺失会对青少年的日间学习效率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学习方面,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知识吸收与学习效果;在情绪方面,会使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变弱,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

三、基于相关性的青少年睡眠与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一)家庭层面干预

家庭在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家长应制定明确的家庭电子设备使用规则,例如设定晚间特定时段禁用电子设备,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同时,加强亲子沟通至关重要,家长需主动了解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关注其在虚拟社交中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社交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鼓励孩子参与线下活动,如户外运动、兴趣培养等,丰富课余生活,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二)学校层面干预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电子设备使用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责任重大。学校可将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展睡眠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普及电子设备使用对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与防范意识。优化课后作业布置,遵循科学的作业量标准,避免因作业过多导致学生熬夜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任务。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及时发现并干预存在失眠、焦虑问题的学生,通过个体辅导、团体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辅导。

(三)社会层面干预

改善青少年晚间电子设备使用现状,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合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子设备应用内容的监管力度,严格限制晚间青少年模式下刺激性内容的推送,确保青少年接触到的网络内容积极健康。科技企业作为电子设备与应用程序的研发主体,可加大技术投入,研发具有更强蓝光过滤功能、更智能使用时长提醒功能的产品,从技术层面降低电子设备对青少年睡眠与健康的负面影响。社区可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夜间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体育锻炼、手工制作等,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晚间娱乐选择,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吸引青少年走出家门,减少电子设备使用频率。

四、结论

青少年晚间电子设备使用与失眠及焦虑存在显著相关性,生理、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多重影响加剧了睡眠与心理健康问题。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合作,从规则制定、教育引导、技术改进和活动供给等多维度实施干预策略,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保障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奇 , 张奕 , 崔孟杰 , 等 . 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的关联 [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44(03):366-369.

[2] 张晓虎 , 张家乐 , 王慧芳 , 等 . 电子设备使用对儿童青少年姿势影响的研究 [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 ( 体质与健康分会 )(一).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23:299-300.

[3] 苗懿 , 董强利 . 青少年抑郁障碍与青少年及其父母手机使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新医学 ,2025,56(01):88-94.

[4] 屈珈羽 , 高昇 , 张秀红 , 等 . 超重 / 肥胖和移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与蒙古族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交互作用 [J]. 实用预防医学 ,2025,32(03):292-296.

[5] 翟磊 . 电子屏幕对青少年视力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J]. 青春期健康 ,2024,22(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