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闫慧敏

兖州区第一中学 山东省 济宁市 2721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学校则是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舞台。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生物实验课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创新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入手,分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提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实验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关键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形成关键的学习能力与必备品格。实验课教学是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关键途径,研究提升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能够产生积极性影响。文章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分析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综合梳理文献,介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价值。同时,文章立足实际教学案例,从不同的维度探索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旨在创新教学手段,助力学生的实践素养发展。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有四个特征,分别是学生主体性、专业教师辅导性、问题导向性和探究过程性。学生主体性和专业教师辅导性是其基本特征,问题导向性和探究过程性是其重要特征。学生主体性强调的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抽象化的知识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完成整个实验。专业教师辅导性强调的是专业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起着辅助性的作用,帮助学生对抽象化的知识进行讲解或者概念化知识实践化的点拨,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老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不能越俎代庖。问题导向性指的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科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问题由专业老师进行专门化的设计,而学生对老师提供的专业问题进行解答。探究性过程意味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个过程性的变化和发展,不会以一种急速转变的形式表现出来。探究过程性要求老师在采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时要对学生有耐心,循循善诱,不能揠苗助长。

2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关注学生课堂地位

在上述观点的分析中明确指出,在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下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高素质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关键举措,产生显著的教育实效。但是结合实际的教育会发现,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局限现象,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忽略了能力以及意识等方面的培育,导致学生学习发展中遇到较多的阻碍。因此,在实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中,需要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的课堂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优化,由此能够助推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

2.2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是高中生物实验活动的最显著特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对实验活动形成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实验教学资源的限制影响,导致学生没有合适的实验探究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3.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来展开自主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的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走进细胞”这一课时的内容时,便可以带领学生去认识并且运用显微镜来进行实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对各个生物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以及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变化进行记录。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将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与细胞相关的知识。当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解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核等等一些知识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对细胞的观察及记录,从而对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3.2利用情境教学,助力学生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展开学科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性工作,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在高中阶段下,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已经有了基础性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自主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探究,学科教师要基于这一现状来展开进行相应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科教师要注重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展开进行。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学科教师通过设定相应的教学实验情境,让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科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相应的学习和探究。比如:学科教师在教授“群落结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展开相应的教学。

3.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以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步骤为任务,忽视了对实验结果、实验误差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学生会认为只要完成了实验的步骤,实验就可以结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增强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生物学思维。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教师要让学生从传统实验步骤中找出实际的改善方法。学生在做实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导致实验失败。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种实验探索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学习和探索的创造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到实验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优化选择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只有不断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昌.新课标高考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周刊,2022(35):139-141.

[2]柯强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2(19):181-182.

[3]菅江莺.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