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刘阳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271200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标准落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其编排逻辑与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其科学性与适切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

教材分析是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通过系统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可明确各单元、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分析“分数除法”单元时,通过梳理教材中“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编排顺序,能确定“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序列。这种基于教材的目标定位,避免了教学目标的随意性,使教学活动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有序展开,确保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与思维发展上达成预期目标。

(二)优化知识转化路径的关键支撑

教学方法研究是优化知识转化路径的关键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态认知。如在“图形的面积”教学中,通过操作法让学生经历“割补转化—公式推导”的过程,可将教材中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学方法的适切性直接影响知识转化效率,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方法能降低学习难度,如用“数轴模型”教学负数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知识与直观表象的联系,提升知识理解的深度。

(三)推动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是推动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的教材分析能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教学创新提供切入点,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通过分析教材中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编排意图,可创新设计“校园垃圾分类统计”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研究则能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如将“大单元教学”理念融入教材分析,整合“数的运算”相关单元,设计主题式教学方案,推动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为数学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分析的表层化与碎片化

当前教材分析存在表层化与碎片化问题。部分教师仅关注教材的知识呈现形式,如例题类型、习题难度,缺乏对知识本质与编者意图的深层解读,如分析“方程”单元时,未挖掘“建模思想”的渗透要求。分析过程碎片化,多停留在单课时内容,缺乏对单元整体结构、学段知识衔接的系统把握,如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与五年级“分数意义”的教材编排逻辑分析不足,导致教学出现重复或断层。

(二)教学方法的同质化与低效性

教学方法存在同质化与低效性问题。教师多采用“讲解—练习”的传统模式,如“长方形面积”教学中直接讲解公式并大量刷题,缺乏探究式学习设计。方法选择忽视学生差异,如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仍采用纯符号化的“鸡兔同笼”解题教学,导致学习困难。互动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如“数学广角”内容本应渗透数学思想,却简化为解题技巧训练,未能发挥方法的思维培养功能。

(三)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协同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材分析能力,如不了解教材的“螺旋式上升”编排特点,对“图形的运动”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把握不准;教学方法创新意识不足,依赖固有经验,如“百分数应用”始终采用算术方法教学,忽视方程思路的渗透。从教研层面看,集体备课中教材分析多停留在“教参复述”,缺乏深度研讨;教学方法交流局限于“听课模仿”,缺乏理论支撑下的方法创新。

三、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教材分析框架

构建系统化的教材分析框架是提升分析质量的基础。建立“三维分析模型”:知识维度梳理教材的概念体系、技能序列与思想方法,如“小数乘法”单元需明确“算理推导—算法掌握—估算应用”的知识脉络;学情维度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思维特点,如“立体图形表面积”教学前,调研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掌握情况;课标维度对照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如“数据分析观念”在第一、二学段的不同表述。通过绘制“教材知识网络图”,如“数与代数”领域的纵向发展脉络图,实现教材分析的系统化与可视化。

(二)创新基于教材特性的教学方法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需紧扣教材特性与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概念性教材,如“因数与倍数”,采用“概念形成”教学法,通过“列举实例—归纳特征—抽象定义”的路径,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针对规则性教材,如“运算定律”,运用“猜想—验证”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算式观察规律、提出猜想并举例验证。开发“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如结合教材中“购物问题”设计真实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推行“做中学”方法,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在操作中感悟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强化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的协同机制

强化协同机制需建立“分析—设计—实施—反思”的闭环体系。教材分析后,根据知识特点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如分析“确定位置”教材中“数对”的抽象性,选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教室中用数对表示座位位置。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反馈调整方法,如“植树问题”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间隔数”理解困难,及时补充“手指模拟”的直观方法。课后通过“教材目标—方法效果”对比反思,如“分数除法”教学后,分析“转化思想”的渗透效果与方法适切性,形成改进方案。开展“教材分析—方法创新”主题教研,如围绕“图形的测量”单元,研讨“公式推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提升教师教材分析与方法创新能力

教师能力提升是策略落地的关键。开展“教材分析能力”专项培训,通过“教材解读工作坊”,如解析“统计图表”教材中“数据分析观念”的渗透方式,提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组织“教学方法创新”研修,引入“项目式学习”“大概念教学”等前沿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转化实践,如将“年月日”教材转化为“时间管理小管家”项目。建立“师徒结对”机制,安排骨干教师指导新手教师开展教材分析,如示范“单元整体分析”步骤,传授“知识衔接点”的挖掘方法。鼓励教师撰写“教材分析日志”与“方法创新案例”,如记录“‘比的意义’教材中‘量的倍比关系’本质把握过程”,在反思中积累经验。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教材分析框架、创新基于教材特性的教学方法、强化协同机制、提升教师能力及完善保障体系,能够实现教材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教学方法的科学优化。未来,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材分析与方法创新,将研究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 金晶 , 陈安宁 .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与教学探究——以人教版为例 [J]. 数学教学研究 ,2024,43(06):23-26.

[2] 吕世虎 , 锁建军 . 小学数学新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分析及教学启示——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16(05):45-53.

[3] 李润娣 .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教学方法及创新分析 [J].读写算 ,2022,(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