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情感教育理念的中学德育实践案例研究

作者

张冬颖

文绮中学 200240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唤醒心灵的力量 "。在长达13 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笔者深刻观察到当代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三大困境:青春期自我认同危机、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以及集体归属感弱化。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主体性德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教育实践,致力于探索构建 " 三位一体 " 的德育支持系统,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路径。

情感教育理念强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激发内在动力、促进情感共鸣,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案例一:青春期情感引导——从" 暗恋风波" 到成长契机

(一)情境描述

班级中有一位外貌出众、成绩中上、性格随和的男生,深深暗恋着班级里一位极为优秀的女生。然而,这个秘密被班级里有名的" 小喇叭" 得知,很快在同学间传开。一次语文课上,教师无意间安排这两位同学配合朗读现代诗,引发了全班的骚动。通过与女生家长沟通,教师了解到男生的感情属于一厢情愿,女生不仅没有同样的情愫,反而因同学们的议论和玩笑感到困扰,甚至在同学面前公开表示不满,这让男生感到十分难堪,情绪变得低落。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次经历严重影响了男生的学习状态。原本成绩处于中上等的他,变得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开始下滑。通过与男生家长沟通,教师发现这个看似木讷可爱的男孩已经深陷其中,他既为自己泄露心事感到懊悔,又因被拒绝和嘲笑而痛苦,甚至在日记中写下了 " 活着没意义 "这样消极的话语。

(二)教育干预

教师选择在一个轻松的午后,将男生请到办公室。谈话从他的学习成绩切入,逐步谈到他面临的情感问题。教师首先肯定了他欣赏女生的眼光,表达了对他遭遇的理解和同情,并帮助他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真诚的态度让男生放下了戒心,开始愿意接受帮助。

随后,教师对男生表达了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告诉他在老师眼中他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女生没有接受他的心意,或许是因为还没有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教师鼓励他通过提升自己,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优秀。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持续关注男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针对男生写的情书,教师与家长共同研究,将其修改为一篇关于亲情父爱的作文,并作为范文在班级展示。这不仅帮助男生转化了情感能量,也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

对于女生,教师私下与她谈话,表达了对她的欣赏,称赞她懂得自爱,鼓励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件事。同时,教师组织了一场题为《多彩的青春》的主题班会,引导同学们谴责八卦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男生逐渐走出了情感困扰,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甚至多次超过了那位女生。这场 " 暗恋风波 " 最终转化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契机。

本案例充分印证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的重要性,通过情感赋能,成功将危机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契机。主要运用的德育策略包括:

1. 共情联结:运用”情感镜像法”建立信任关系,肯定男生的眼光,表达理解和同情

2. 认知重构:借助写作疗法,将情感能量转化为成长动力,通过修改情书为作文实现转化

3. 群体净化:召开主题班会,构建同伴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例二:特殊家庭教育介入——当" 奇葩家长" 遇见教育智慧

(一)问题呈现

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短短一个小时的会议,这位家长两次离席上厕所,三次接听电话,甚至在会议快结束时当众数钱。后续与这位家长的沟通中,教师更是感受到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家长表示,不怕儿子学习不好,就怕他不会花钱,认为 " 不会花钱就不会挣钱 ",甚至说出 " 如果将来娶媳妇还得靠家长掏钱,那还不如家长自己娶" 这样荒谬的言论。

(二)应对策略

面对与家长沟通困难的现实,教师决定调整策略,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从日常小事入手,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无论是一次认真的扫除、一次规范的队列表现,还是一次小考的进步,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持续的正向引导,学生开始发生积极变化。家长惊喜地反馈,孩子回家后开始主动写作业。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队列广播操比赛中,学生起初没有统一着装,但在比赛当天换上了崭新的白鞋——原来是他的姥姥中午特意为他购买的。这个细节让教师看到了学生对集体荣誉的重视。

学生的积极改变逐渐影响到了家长。在期末家长会上,这位家长一改往日散漫的作风,全程认真参与,还做了简单的记录。这个案例证明,当教师通过教育学生取得明显成效时,往往能够间接影响家长,实现家校教育的良性互动。

本案例印证了布迪厄场域理论,当家庭场域与学校场域产生价值冲突时,教师应成为文化资本的 " 转化中介 "。通过 " 学生改变 - 家长反思 "的迂回策略,成功实现了教育影响力的渗透。主要运用的策略包括:

1. 边界设定:建立”观察- 等待- 突破”的介入节奏,避免急于求成

2. 行为塑造:采用”微改变记录法”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

3. 间接影响:借助学生的积极改变促使家长发生转变

四、案例三:班级文化建设——从管理控制到成长共同体

(一)实践创新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尝试转变理念,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营造自由、放松的班级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班会,由他们自主确定积极向上的主题或进行才艺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初三这一特殊阶段,为帮助学生缓解升学压力,教师在午间安排观看《天才知道》《赢在蓝天碧水间》等益智节目。节目中大学生们精彩的智慧问答,激发了学生对未来高等院校的向往,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

这种管理模式符合佐藤学 " 学习共同体 " 理论,通过构建 " 参与 - 分享 - 反思 " 的集体叙事模式,成功将班级从单纯的管理单元升华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1. 空间赋权:让学生自主设计”减压午间”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 仪式建构:定期开展”成长叙事”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分享成长经历的平台

五、结语

“看庭前花开花落,见天上云卷云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班主任工作中总会面临诸多无奈,如何在琐碎的日常教育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正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正如张爱玲所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而非简单的规训。当教师以诗意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的 " 错误 ",运用专业的智慧化解教育困境,便能实现叶澜教授所言:" 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同穿越生命旅程的探险"。通过情感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构建起 " 共情 - 赋能 - 协同 " 的德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实现家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 情感教育论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7.

[2] 班华 . 现代德育论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反思教育 :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