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安璐娜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271200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能力的两大支柱,其结合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侧重文本分析,写作教学偏重技法训练,二者缺乏有机衔接,导致学生出现“读而不会用、写而无内容”的困境。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推进,构建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语言输入输出理论的指导价值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指出,有效的语言学习需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实现内化,再通过输出实践强化运用。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为写作提供词汇积累、句式模仿和篇章结构参考;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的核心形式,能倒逼阅读的深度理解。二者形成“输入- 内化- 输出”的闭环系统,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设计,使学生在阅读中吸收语言素材,在写作中转化运用,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为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获取知识体系。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建构语言图式,再通过写作将图式转化为个性化表达,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解构文本结构,在写作中重构语言体系,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基于建构主义的读写结合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本规律,在写作中创造性运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与意义生成的过程,契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向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加强语文实践”的教学要求,将读写结合作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能为写作提供内容素材和表达范式;写作教学中的构思立意、语言组织和章法运用,可反哺阅读的深度理解。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然选择。新课标的目标指向要求教学实践中必须打破读写割裂的现状,通过系统化的模式构建,使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文本解读中的写作要素挖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深入挖掘文本的写作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运用和段落衔接,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通过解构文章的开篇布局、情节推进和结尾艺术,帮助学生掌握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在记叙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细节描写对情感表达的意义;在说明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方法的选择与说明对象特征的匹配关系。
(二)梯度化读写结合训练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级特点,设计螺旋上升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低年级可开展仿写词句、扩写片段等基础训练,侧重语言形式的模仿,如模仿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造句,在给定语境中扩写简单对话;中年级可进行段落续写、故事改编等半开放性训练,强化结构运用能力,如续写课文故事结局,改编古诗为现代文故事;高年级可开展主题拓展、观点迁移等创造性训练,提升立意构思水平,如围绕课文主题进行拓展写作,将议论文中的观点迁移到现实生活议题。这种梯度化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实现从语言形式模仿到内容创意表达的能力进阶。
(三)情境化读写活动的创设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读写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模拟书信往来、故事创编、新闻报道等真实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在写作中运用信息。在阅读科普文章后,设计“小小讲解员”情境,让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解说词写作;在学习古诗后,创设“诗词大会”情境,引导学生模仿诗词格式进行创作;在阅读童话作品后,组织“童话新编”情境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写作。情境化设计将抽象的语言学习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自然实现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
建立兼顾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批注、写作草稿、修改完善等环节的表现,如是否主动积累好词好句、能否在写作草稿中尝试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技巧、修改过程中是否体现对阅读策略的迁移等;结果性评价侧重对最终文本的语言表达、内容结构和思想情感进行评估,关注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转化效果,如文本中是否体现对阅读文本的语言模仿、结构借鉴或主题拓展。这种评价方式避免仅以作文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全面反映学生在读写结合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进步轨迹。
(二)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教师从专业角度对读写结合的效果进行指导,分析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衔接中的优点与问题;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阅读与写作的收获,如在阅读中发现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同学之间通过互评互改发现文本中的优点与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秀表达。可组织“阅读笔记分享会”和“作文互评小组”,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升对读写结合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不仅拓宽了评价视角,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及时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教学改进的依据。通过分析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的常见问题,如阅读积累无法转化为写作内容、表达形式单一、主题立意不深刻等,调整教学策略,加强针对性训练;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如为阅读量大但写作能力弱的学生侧重阅读策略到写作转化的方法指导,为写作基础好但阅读面窄的学生推荐拓展阅读书目,引导其丰富阅读积累。评价结果的有效反馈与应用,使评价成为教学改进的重要驱动力,形成“教学 - 评价 - 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是一项系统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实践。通过理论引领、路径设计和评价优化,能有效打破读写割裂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依据学情特点和文本特质,灵活运用读写结合策略,让阅读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让写作成为阅读的深化延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中,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为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还需不断反思与创新,让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持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相文静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3):79-81.
[2] 马金梅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模式 [J]. 语文世界 ,2024,(31):30-31.
[3] 吴玉湘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J]. 教师博览 ,2024,(12):32-34.